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产业层次水平低。我省煤化工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先进与落后产能并存,低端产业大量重复建设,中高端产业存在缺口,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传统煤气化产业是在以煤为原料的中、小型氮肥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期粗放型发展模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国内尿素总产能为8070万吨,产能过剩1500万吨,预计“十二五”末过剩2000万吨,我省尿素过剩情况也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焦炭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过剩达23%左右,我省焦炭产能过剩近15%。我省煤化工产业传统项目和初级产品比重大,现代煤化工比重小,特别是以新型气化技术为龙头的煤化工项目少,上下游产品关联度低,下游产品深加工不够,精细化率偏低、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油页岩炼油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能力弱,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引进或自主研发小颗粒油页岩炼油技术。

(二)资源条件约束大。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我省纳入煤炭消费控制区域,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对煤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化工企业用水量大,能耗高,节能减排和治污任务重。我省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炭产量连续13年没有增加,保持在1.4亿吨左右,但煤炭消费量逐年增加,目前全省煤炭年调入量达到2.5亿吨左右,煤炭价格较高,转化成本高。同时,工业用地、建设、原材料、物流和人工等成本明显高于西部省区,导致我省煤化工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

(三)产业布局结构散。我省煤化工产业布局总体上较为分散,建设项目设计分布不合理,园区化程度不够,公用工程、公用资源利用程度低,无法形成协同效应,造成投资增加和大量资源浪费。煤化工企业关联度低,市场竞争激烈,造成规模效益不足,难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创新和环保都受到制约。 (四)企业竞争能力弱。我省煤化工企业在技术、装备、管理上、市场开拓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品少,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技术装备、职工技术素质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要求尚有差距,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熟练技术工人较为缺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够强,资金普遍紧张,融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总体状况比较差,亏损面较高。

三、发展趋势

(一)中国煤化工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据国际煤气化技术委员会统计,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近二十年全球煤化工的重心正在从北美、欧洲向亚洲、非洲转移。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增速高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基于我国一次能源禀赋“缺油、少气、富煤”的国情,综合考虑能源发展战略与安全、煤炭资源有效利用和市场刚性需求等因素,稳步推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我国煤化工产品市场还处于成长过程,未来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中国煤焦化工艺技术装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焦炭产量、消费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全国焦炭产量达到4.76亿吨,表观消费量4.71亿吨,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焦炭产量和消费量的65%以上。炼焦工艺技术装备及生产管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比较完整并独具中国特色的焦化工业体系。中国干熄焦技术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经成为世界上系列最为齐全、处理焦炭能力最多、高中压蒸汽均可生产的干熄焦生产技术应用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260吨/小时干熄焦装置。同时,大力发展优化配煤、捣固炼焦技术,推广应用余热回收利用、煤调湿等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促进资源能源高效节约利用。

(三)现代煤化工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受下游产业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影响,我国合成氨、尿素、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需求和利润空间大幅压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势在必然。现代煤化工产业通过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多联产和分级利用技术,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柴油、汽油、甲醇、二甲醚、乙烯、LNG等),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煤炭—电力—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集群,将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绿色高效清洁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煤制油、烯烃、芳烃、天然气、乙二醇、二甲醚,以及焦炉煤气制CNG、LNG等工艺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均获重大进展,但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今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压力将持续加大,要求煤化工必须发展清洁高效

生产技术,实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水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加强粉尘治理、有机废水处理和脱硫脱硝技术的应用,提高产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五)煤化工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布局。我国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煤化工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煤化工产业布局必须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能源“十三五”规划、14个大型煤炭基地布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煤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需求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产业规划和布局将向大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六)煤化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公布数据,2015年合成氨、甲醇产能将分别达到8350万吨和5800万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有26个、煤制烯烃项目有64个、煤制气项目有67个。如果在建和规划项目全部于2020年前投产,届时中国煤制油产能将达40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达4100万吨,煤制气产能逾2800亿立方米。截至2014年4月底,国内共建成7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如果在建和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到2020年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在国内煤化工产能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来自海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国大力向下游延伸石化产业链,投资建设多套大型石化生产装置,美国页岩气发展对我国煤化工也将带来新的冲击。我国将成为跨国公司争夺的重要目标市场,预计今后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

四、发展目标

我省位居沿海,有着联系东西南北的独特地理交通优势。我省煤化工原材料全球采购、产品全国销售已经形成稳定网络,有的产品已占据产业链高端,新的领先优势正在形成。大力推进我省煤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变,有利于补充省内油气资源不足、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深度,解决我省高硫煤加工利用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创业就业,增强主导产业带动扩散效应,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集群经济,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一)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我省煤化工产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加快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压减氮肥、焦炭等传统产品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条,突出发展煤化工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引导兼并重组,优化区域布局,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提升煤化工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煤化工产业强省。

(二)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拓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压缩煤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省焦化行业完成淘汰4.3米以下焦炉落后产能,焦化产业链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现代煤化工产业比重和精细化工率有大幅度提高。 (三)技术创新发展目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科技研发机构,加大对煤气化、煤液化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到2017年末,力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 %以上,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末,力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以上,生产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节能环保控制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7年,煤化工产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3年降低3.5%;到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7年降低3%。

(五)园区建设优化目标。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依托骨干企业,加强集约化、规模化煤化工园区建设,实现布局科学、规划合理、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打造配套完善的煤化工产业链。到2017年,建成鲁南、枣庄、菏泽、济宁、聊城、鲁北、鲁中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其中鲁南争取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再建成潍坊、淄博、临沂等3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力争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龙口力争建成国家级页岩油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