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史

·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

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

·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

·文人园林:指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不仅指

文人经营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不仅在造园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

第一部分

1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特点:

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

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

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客观具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

特点:

1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私有 2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的社会、环境效益 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特点:

1除了私人园林之外,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拜托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的外向型 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4由现代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特点:

1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实现“城市在园林中” 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先进技术

3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外围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有机整体系统

4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园林艺术成为环境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

特点:贵族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特点: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

特点:国家统一,文化闳放,园林发展进入盛年期,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了

·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两宋、清初

特点:文化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园林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境地

·成熟后期(公元1736年-1911年)——清中叶至清末

特点: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植物等构景要素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调整、

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

中,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

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中,使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意境的含蕴:意境指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

者产生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古典园林三种意境表达方式:1借助人工叠山把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3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

4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识形态特点

·天人合一:第一层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强调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第二层含义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统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第三层含义是天人感应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还反映了社会精英阶层(士人)永恒的山水情节

·崇尚隐逸:隐士们多抱负不见重于当政者或者不愿意媚于俗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品格乃避开现实生活而隐居山林,园林不仅是隐者庇护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 一、 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囿(起源一):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 ·台(起源二):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既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又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园圃(起源三):园指种植树木的场地,圃指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2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君子比德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兴盛于秦汉,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成为中国两大神话系统渊源,,表现为园林中的摹拟神仙境界 3商、周

·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如殷纣王修建的“沙丘台苑”,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4春秋战国

·台与苑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如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阖闾的姑苏台 5秦

·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的皇帝独裁政体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 ·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

·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有中占有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修筑岛山,乃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并举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多了一个求仙功能 6西汉

·上林苑:位于长安西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最大水面为昆明池,池中置岛(豫章台),特点: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密度较稀疏3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建章宫:上林苑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沿袭到清代

·兔园:贵族梁孝王刘武筑于今河南商丘,为用石筑山的首例(东汉称之为梁园,为梁孝王所有,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 ·袁广汉园:创造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例,已能构石为山 7东汉

·梁翼园:堆假山以象二崤山,山水造景以具体的大自然山水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 8生成期园林特点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 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1、 思想解放、文化多元

·东汉末,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导致士大夫知识分子行动上的两个极端:贪婪奢侈与玩世不恭

·士人中流行玄学,重“清谈”,出现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礼教束缚,寻求个性解放,具体表现为1饮酒、服饰、猖獗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思想的作风,即所谓“魏晋风流”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迪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 2皇家园林

·邺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之一,城市规划上结构完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 ·铜雀园(铜爵园):位于邺城内西北,园内修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

·华林园:前身名“芳林园”,后赵石虎重修,开凿大池“天泉池”;北齐后主高纬扩建为“仙都苑”,园内五座土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

·芳林园:曹魏洛阳宫苑的代表之一,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

·建康: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代表园林有大内御苑“华林园“ “芳乐苑”、行宫御苑“乐游苑” “上林苑” “芳林苑” 3私家园林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对洛阳私家园林有细致描述,私家造园不仅是园林游赏场所,也是人们斗富手段

·张伦园:北魏时期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代表,以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主景,是土、石筑叠而成土石山,表现天然山岳形象

·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型私家园林,主要目的为满足游宴生活、安享山林之乐、兼作服食吟咏场所 4寺观园林

·佛教于东汉中期传入中国,汉明帝指定洛阳白马寺藏佛经,“寺”逐渐由政府馆驿机构转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形成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佛寺、道观大量出现于城市、近郊、山野地带

·寺观园林包含三种情况: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南北朝时期盛行“舍宅为寺”,贵族官僚把自己的宅邸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居住用房改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用房,宅院保留为寺院的附园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 ·著名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著名寺庙:北魏洛阳永宁寺、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砖塔)、河南嵩山少林寺 ·佛教四大丛林: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 5其他园林

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 6转折期园林特点

·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氛围,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结合

·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至于适当概括提炼,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对各地风景名胜区开发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三、 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 1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