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承和影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论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承和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试论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承和影响

——以大姚县石羊镇为例

摘要: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西北部的石羊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镇。她

面积很小,却供奉着中国至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子铜像。因为儒家文化在这里已扎根千年,伴随着小镇的荣辱兴衰,石羊也因此被命名为“文化名邦”、“ 祭孔圣地”。文章通过阐述儒家文化对石羊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在石羊地区的传承,探讨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 边疆民族地区 传承 影响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有个享有“核桃之乡、滇中铜都、祭孔圣地、教育名县”美誉的大姚县,虽然大姚是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县,但是却保持着尊孔重教的优良传统。这是因为在大姚县西北部,距县城35千米的地方,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的石羊,供奉着中国至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子铜像,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孔庙里!在这样一个由汉、彝、回、白、哈尼、傣、苗7种民族汇集的边疆地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石羊很小,小得仅有一条窄窄的青石街道。然而诞生于齐鲁大地的孔子却在石羊安家落户,不仅有修建于年代久远、规模宏大的孔庙,还铸造、供奉着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孔子铜像。这两者似乎很不相称,却是实实在在的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初曾从政,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他一生主张仁义,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落户石羊

要说起孔子何以在石羊安家落户,儒家思想何时传入石羊,还得从石羊的盐说起。据《三国志》记载:战国末期石羊有羌、僰人生存,西汉时代发现食盐,并置盐官管

1

理盐政。?从汉武帝开滇,这里就因盛产“美井盐”而专设了盐官,唐代设过盐泉县,元、明、清三代设置的白盐井盐课提举司,由中央王朝直接管理。“九州之贡盐为首”,石羊的开发,盐显然是首要因素。当今很多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地方,那时可能还是茹毛饮血的不毛之地,而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道上,石羊却已是万商云集的通都大邑了。随着南来北往的商贩进出石羊,马帮驮来的中原文化不可能不对石羊产生影响。所以,随着盐井的开发,儒家思想也就传入了石羊。至迟在秦汉之际,儒家思想就已在石羊扎下了根。

应该说,石羊孔庙和孔子铜像的诞生,不仅是石羊盐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政治的产物。

政治上,自汉始在石羊设有朝廷盐官,元后设提举司,由中央直接管辖。《续修白盐井志》卷六说:“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韩说与司马相如同开益州,领弄栋、蜻蛉诸县。是时,白井属蜻蛉,沐其德化,人皆感仰焉”。?所谓“德化”,就是用儒家思想道德教化人。元明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实现了大一统,专制统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统治者除了承袭历代王朝在石羊实施的双重统治(盐官或提举司、地方府县)机构外,在思想文化上还特别强调用儒家的纲常礼教教化人民,把盐区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儒家文化上来,以巩固朝廷税收来源,加强对盐井的控制。因此,到了明代修孔庙、铸造孔子铜像也就是石羊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从文化思想方面看,孔庙和孔子铜像的产生是人们尊孔的产物。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肆宣传,人们的尊孔思想相当浓厚,当时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都掀起了学习孔学的风气,人们自觉敬孔、尊孔,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圣人,是先师,所以,孔庙的修建和孔子铜像的铸造自然就得到人们的赞同和支持。加之此时石羊盐业经济繁荣,为修孔庙和铸造孔子铜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明初石羊修建孔庙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

石羊孔庙(又称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位于东山老君、土主二庙之间,称之为“先师庙”,“主榷者宰博士弟子,春秋讲学行礼于中,仿古私塾堂庠之制,田敷文教云”,但“规模狭隘,地势湫下,未足崇奉先圣”。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汪丞默任白盐井提举司,以文庙规模狭小,又夹在土主庙之间为由,与朱起祥、徐文彩等共同发起改建,有“陈生经首捐物为以倡首,李文生中移其居以拓之”,“杨可亭先生卜地”,众人量力输资,于象山之麓兴建,历时数月,于1610年秋重建的文

2

庙,“其正殿为先师庙,翼以两底,有棂星门,有戟门,门外泮池。庙左有明伦堂及肄业舍,规模咸备,一洗昔陋” ?堪与通都巨邑相媲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白盐井提举上文琼会同王廷试、张嗣百、杨茂春、王政纯等一起,对石羊孔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这次维修“挈庙垒基,高愈五尺,移门迎吉,归于一向。易梁楹之朽

5 历时10月,于崇祯十五年坏,辟露台之逼窄,扶东舍之欹斜、补两廊之缺临”, ○

(1642年)8月完工,使石羊孔庙壮丽倍前。之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提举孔尚焜建名宦祠和乡贤祠于棂星门;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建成大成门、魁星阁等。

清康熙、雍正时期,是石羊盐业的鼎盛时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即孔庙大成殿建成100周年之际,由提举郑山主持维修大成殿时,在石羊井人王显祖等支持下,请昆明铸士杨维伦,历经郑山、白兑、孔尚焜三任提举,并由孔子第47代后裔孔尚焜“出其家绘孔子像”,共花9年,铸成高2.3米,重2.5吨的孔子铜像。孔子铜坐像,全身贴金,头戴平顶冠,手捧朝笏,正额端坐,身穿金袍,似文宣王之像庄严地正坐于大殿中央台上。据全国政协文物考察组1986年鉴定,确定石羊孔子铜像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尊。

石羊孔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84平方米,建筑面积1617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沿袭了古代宫殿衙署的庭院形式布局,纵横轴线明显,主体建筑突出,布局均匀对称,排列有序。即沿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两侧对称排列为次要建筑,附属建筑则置于边沿。中轴线上有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照壁;两侧有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外侧排列有朱子阁、仓圣祠、明伦堂、魁星阁围峙,形成一组建制统一、颇具规模的建筑群。

大成殿是石羊孔庙的主建筑群,整个建筑用白色大理石做台基和栏杆,用金黄琉璃瓦镶顶,大木柱、门窗为朱漆彩画,横额、栏枋精雕细刻,半拱房檐口翼起飞角 ,柒架梁,单檐歇山顶、斗拱呈五铺作,高15米,间宽4.5米,殿内有历代皇帝、名人所题“万世师表”、“与天地参”、“圣集大成”、“生民未有”、“斯民在兹”等九块匾额,红底金字,光彩夺目。孔子铜像两侧分别供有“述圣颜子回”、“亚圣孟子轲”牌位;大成殿左侧的朱子阁内供奉着朱熹塑像,右侧的仓圣祠内供奉仓颉塑像。在东西两庑供有孔子七十二贤人塑像,七十二贤人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孔庙内还保存有一幅宽4.1米,高2.2米,由六块大理石拼成的反映明清时期石羊历史的“封氏节井”大型石刻浮雕,被外界誉为刻在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

3

二、儒家文化催开文明之花

1、加速了石羊文化教育的发展

西汉时期随着食盐的开采,中原汉文化进入石羊地区。随汉武帝开滇,大姚始有教育,东汉时大姚开始兴办学校。三国时期,诸葛亮“渡泸得蜻蛉”,蜀汉文化对盐区影响颇深。唐代,随着制盐业的发展,南诏王提倡学习内地盛唐文化,推广汉文、汉字,学儒家经典的私塾逐渐增多,启蒙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元代云南始建省,设立儒学。明洪武年间,白盐井建立提举司学馆,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官办的教学机构正式得以确立。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始有官绅灶户办的社学。明朝万历年间建立了书院,官府办学制度在井区得以确立,儒家典籍中的四书五经等教材进入盐区,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受教育的人数有所增加,众多的石羊学子在书院学习后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清初因战乱、社会动荡而使教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到康熙、雍正年间,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开始复苏。统治阶级逐步认识到教育教化人心对边陲民族地区的重要性,把孔子的地位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重视发展教育。免除学子的杂税捐税,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超过了以往的封建王朝,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重道崇儒,声教四讫,复开禀增取士,诗书科名今相继

6 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祭孔活动,这一时期,石羊的书院比大姚还多,仅康熙续矣。”○

二年至五十八年间(1663——1719年),石羊就先后新建了绿萝书院、张公书院、龙吟书院、灵源书院。不少学识渊博的人应聘入教,提高了生员受教育的程度,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到雍正三年(1725年),石羊的义学已发展到六所,主要有文昌宫义学、桂香馆义学、南关义学、西北关义学、乔井义学。由于书院、社学、义学遍及井区,入学的石羊子弟很多,于是在石羊从教业也和盐业及商业一样,作为一业存在。以“业儒”从教为业的,大都生活清贫,勉强可以养家糊口,但他们又都安之若素,自得其乐。可能是儒学兴盛所致,只要有条件的人家都尽可能游庠入学,求取功名,不愿谋求农商的更大发展。由于石羊古来重教兴文,所以人才济济,明清两代在朝廷科举考试中试258名,其中入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有官职者76人。可谓是“人才辈出,科甲联翩”。打那以后,小镇尊孔重教,倡导文化之风更浓。

中国近代是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动荡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扩大,石羊盐区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因此受到影响。到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国民政府令改清朝小学堂为小学校。当年,盐区有初等小学校4所,高等小学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