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关于日度,也就是六经所在。这里暗示了太阳。并不是说没有这个维度。肺为气府,肺为膀胱共治于太阳分野嘛。肺受者伤,还不是太阳病吗?六经辩证是具有普适性的。

今天我们讲了暑病篇的第一个条文。第一条我们讲的细点,是为了理解八维辩证法。后面的条文就省去了重复内容。只做简单交待即可。这些内容我们在下节课再讲。下课。 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第17讲 日期:2012-01-07讲于时方天地群 时方英子()14:19:03

各位学子,下午好。现在开始上课。解读桂本伤寒论第十七讲。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阿胶二两。 伤暑,是病名,其中包含了许多暑病之证,不仅仅是本条后面直接列出的几个证。伤暑二字,结合前面讲过的内容,我们就大致知道清暑益气治法这个一般指导用药原则。

发热,是太阳证。但是脉大,是阳明脉。说明不是前条讲的一般的暑病,是素热之人外感暑邪,透发了内热,所以一开始就出现脉大,出现阳明脉象。口渴、汗出,是阳明证,但是如果同时出现身热,才是标准的阳明经证。这里是未至身热,而仍处于太阳病的发热阶段,比阳明病要轻浅一些。

口渴、汗出、脉大,加起来就是白虎汤证。白虎汤证,与石膏证,往往并没有多大区别,有时往往用石膏证代表白虎汤证。就像用桂枝证代表桂枝汤证一样。但是本条如果没有脉大,只是口渴汗出,就是石膏证,不必得用白虎汤全方。

暑必伤气,加之口渴也包含了伤津,所以,人参证已隐含其中了。就是前面讲的清暑益气。用人参甘草等补气的代表药来益气。

黄连阿胶证是哪里来的呢?从条文中并不能直接看得出来。还是得从“伤暑”二字上找,这里面隐含了一系列的暑证。暑气通于心,首必伤心。暑伤气府的证用白虎加人参汤对治了。现在其伤心气,虽然省略了述证,但并不等于心气未伤。前条是用竹叶来治暑伤心气,是外之暑邪直接伤心。本条是其人素有内素之邪,内热与外暑合发而为病。这个内热藏于何处呢?从本条方中用药就可以看出,是素有心热。

其人尝有心烦不得卧证。或舌赤,心中烦而心下痞,心中悸动,等等。 我们通过药证可以读出其人素有之诸证。读出条文中所没有明着写出的证候。这就是黄连阿胶证,这是药组合证。清滋药组,清心热而润心肺肾之阴。

本条的方证就讲完了。通过解读药证,我们可以对这张方子的主治范围进行扩大运用。 这个暑病,仲景专门给他起个名字,叫“中暍”,与前条的竹叶石膏汤证不同。前条证是暑病的一般代表性治法。后面各条是变证,或因人之个体差异而变,或因误治而变。

暍,两个日,两个阳热之气。说明在外暑热邪之外,还有内在的热邪。内外二两热邪相合为病,为暍。后面还要讲到这个中暍病。我们要提前做好有二热相合为暍的心理准备。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一六合水,意在清解。阿胶二两,取火之数,意在滋心中之阴。 下一条文。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七牧,地黄汁一升,牡蛎二两。

这个是伤暑病的误治救逆法。汗出已,是被误汗了。暑病最忌发汗,不当汗而汗之,与暑邪合伤津气。这与伤寒的“发汗后”之附子证不同。此“汗出已”重点是伤的津液,因为暑病本身就伤津,暑火克肺嘛。肺津液伤了。所以“汗出已”,是牡蛎证。

发热,太阳证。烦,少阴证。这个少阴心热不能用黄连来清了。因为黄连本身也是苦燥的。这里用少阴证药地黄汁来清血热养阴液,以救发热而烦。

躁,少阴证。烦与躁是两个证,不要以为仲景把二字连写就当做是一个证。古人一字一义。躁,是动而不宁,是阴液大伤之后,阳无所依而浮于上,而阳主躁动。这个躁动之阳,要用潜镇的方法,潜阳则躁动自息。是牡蛎证。 声嘶,肺液伤,百合证。这是百合药的本证。

百合七枚,七为心数,意在调肺中之心。五脏互含,肺中自有五脏。肺中之心,也就是肺所主的精神方面的功能。所以,本药用治百合病,就是这个道理。

仲景用百合,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用七枚。如果单纯是为了救肺液之伤,而不考虑精神层面的作用,那就直接用麦冬天冬沙参之类了。 百合药,是上午讲的八维中的类象一维。取类比象。以百合之形,象肺之形。同形同象之物,其宇宙节律是相同的,会相互间产生共振,调动宇宙相应的能量来作功。 重新写一下这条文:伤暑,汗出已(牡蛎),发热,烦(地黄)躁(牡蛎),声嘶(百合),脉反浮数者(太阳病,无涉阳明),此方主之。

没有一味药是多余的,也没有浪费一味药。这就是经方的精准之处。药证相合。 下一个条文。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大者一枚,茯苓三两,半夏三两,黄连二两,甘草一两(炙)。 这个伤暑病,是个体差异所造成的证候的差异性。其人素来心下有水气,外感于暑气而发病。 这个“心下有水气”五字,就是上午讲的八维的“病机”维度。病机虽然不能直接给出具体的药,但是可以给出一个用药的方向,特殊情况也可以落实到具体的药上。后世时方就是用病机指导用药的,不是也开出了方子嘛,只是十个医生会开出十个不同的处方而已。经方药证体系来指导处方,十个医生往往开出的处方不会有大的差异,因为经方药证相合的法则是严谨的,随意发挥的空间不大。

汗出,暑伤心,汗为心液,清其暑伤心热而汗自止。黄连证。 咳嗽,是心下水气所致,栝蒌证。去心下水气。 渴欲饮水,省小便不利,茯苓证。 水入则吐,吐呕,半夏证。 脉弱,甘草脉证。益气之法。 合起来看本条。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连),咳嗽(蒌)渴欲饮水(茯),水入则吐(半),脉弱(甘)而滑(苓蒌半),此方主之。

药证相合,而集药成为此方。经方都是这样随证用药组织起来的。不是用脑袋想像那些抽象病机组织起来的。也不是直接抄袭古人的经验成方写成的伤寒论。否则那就不是论,而是经方验方集了。 下一条文。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二两,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半夏半升。

本条与前条对看,这是一组条文,分为两种情况来论述。都是水气,一个在心下,一个在皮里肉外。这两个区域用西医的脑袋来看是不同的地方,用中医的脑袋来看是同一个地方,者是在胃和脾所主的夹空中间,属于膈所主的区域。 所以本条用药与前条基本相同,只是一味主区域的药发生了变化。我们对照一个两张方子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暑病忌汗,而这个暑病,水在皮中,阻止了汗的出路,所以本条有“发热”,若汗出,则热势去。忌汗而又不得不汗,所以仲景创造性地使用的热水灌之的方法,令汗出。则发热之证得到解决,水气也去掉一部分。这是本条的两个主证,就解决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