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自我又取决于两种“态度”或倾向:一种为外向;另一种是内向;由于人的不同特性划分为:A:敏感型B:

感情型C:思考型D:想象型 <3>阿德勒则强调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

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注:麦迪认为人有四种个性结构:

<1>外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爱社交、依赖”。(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

任、适应、热情、爱社会、依赖”。 <2>内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害羞”。(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任人、适

应、温和、冷淡、害羞”。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1.所谓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2>神经过程的三个特征:A:强度B:均衡性C:灵活性。 2.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又称为“活泼型”;其特征是“活泼好动、反映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2>粘液质。又称为“安静型”;其特征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稳定”。 <3>胆汁质。又称为“兴奋型”;其特征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激动”。 <4>抑郁质,又称为“抑制型”;其特征是“孤僻胆小、行动迟缓、忍耐力较差”。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3>

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的应用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2)

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

1.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与个性是有区别的,个性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则标志了这个角色的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

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

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二、性格的特征结构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

1、 2、 4、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

3、 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1)强度特征;(2)稳定性特征;(3)持久性特征;(4)主导心境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性格的类型:所谓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 <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

<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雅在《性格分析学》的分类)A:

活泼型性格B:力量型性格C:完美型性格D:和平型性格 2.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

把握。<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注: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健康成人的特征有六个方面:A:自我广延能力;B:与他人

交往能力C: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D:具有现实性知觉;E:具有客观化的表现;F: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

1.所谓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 <2>教育:是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是发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4>勤奋:是一个人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

<5>兴趣: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

1.能力的结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二因素结构学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了群因素结构学说: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能力的“智慧结构”学说,他认为:能力是由三个变项构成的,第一个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变项是操作,第二个变项是材料内容,第三个变项是成品。

我国学者从三个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3>能力

发展的早晚差异; 3.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

才”。<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发,做到“因事设岗、避免大马拉小车”。<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A、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B、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

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C、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A、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B、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形

式;C、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 4.知觉的过程:有五个阶段,即:

<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

<5>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两个部分)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件是知觉的对象,而整个车床就是背景)

<3>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A:接近原则B:相似原则C:闭锁原则D: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 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重点,难点)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的概念

<1>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

<2>“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3>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不同于对物的知觉的特殊规律。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即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认识。俗话说“听

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对个人的知觉包括两个方面:(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2)知觉的组织结构;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交往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

和举止等。 <3>角色知觉:即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也称“初次印象”,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

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

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克服消极的方面: (1) (2) (3)

2.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

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某人无好感,则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有了好感,则对其一切言谈举止都觉得顺眼。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1>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2>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又叫“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1.社会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不同之点就在于,对人的知觉总是通过他的外部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

机。 2.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论其原因。

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

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的印象。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