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史名词解释[修改中]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国关史名词解释[修改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关史:

名词解释:

一、一战的结束

1、《和平法令》:①

定性:指1917年11月8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外交法令。

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初期对外政策的最主要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因此,苏俄通过了其政府自建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外交政策法令。主要内容有:(1)主张和平与谈判,揭露和谴责帝国主义战争;(2)宣布苏俄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公布帝俄政府与临时政府所批准或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3)呼吁英法德觉悟工人帮助苏维埃政权将和平与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评价:

①《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外交文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推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②它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外交的掠夺本质,促进了欧洲人民反战情绪的增长,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慌。

③同时,和平法令亦是苏维埃国家以国内立法的方式提出的和平民主的国际法原则,使国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布列斯特和约》:②

定性:全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指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国(奥匈、保加、土耳其)缔结的旨在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屈辱性和约。

背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政府一方面面临着旧俄军队的溃逃而尚未组织起红军,另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加之《和平法令》中建议各国和谈的呼吁被拒绝。为了巩固政权,苏俄急需退出仍在进行的对德及其盟国的战争,赢得和平;而德奥同盟国方面,战争末期其陷入两线作战,国内革命危机严重。协约国集团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其两败俱伤。12月,苏俄不得不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此时由于托洛茨基违抗列宁指示,导致德奥军借机破坏和谈,大举进攻苏俄。)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为了保卫革命,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苏俄政府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条约规定:(1)波兰、立陶宛等地脱离俄国;(2)乌克兰和芬兰独立;(3)俄军撤出卡尔斯、阿尔达汉等地;(4)俄国军队完全复员。同年8月的补充条款规定苏俄要赔款60亿马克。

评价:《布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条约,使苏俄丧失大片领土;但和约使苏俄终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和平环境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德国也得以免于两线作战。《布约》只是苏俄暂时的对敌妥协,1918年11月,德国战败,苏俄立即宣布废除该约。

3、寇松线

指1920年7月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建议的停战苏波边界线。它是1919年巴黎和会波兰事务专门委员会确定的波

1

兰东部临时的界线,即沿格罗德诺——布列斯特——普热米什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与后来的前苏联与波兰边界大致相符。

1920年4月,协约国发动一战后第三次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英法美三国向波兰提供了大量援助,帮助波兰组织这次进攻。苏境内邓尼金的残部也发动进攻。红军于6月初开始反击,接连胜利,直逼华沙,协约国大为震惊。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于7月12日向苏俄发出照会,要求红军停止进攻,在承认“寇松线”的基础上同波兰签订停战协定。红军由于战线过长,在华沙城下受挫。苏波双方经过谈判,于1921年3月18日在里加缔结正式和约,苏俄政府基本承认了“寇松线”。

寇松线虽然曾经一度被波兰拒绝承认,但却成为划分苏波边界的重要参考,1945年8月,苏波两国签署边界条约时仍然沿用“寇松线”作为基础划定。

4、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指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旨在结束一战、确立战后美国霸权的和平方案。

背景: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演说,史称“威尔逊十四点”。

内容有:

(1)废除秘密外交;

(2)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4)裁军和限制军备;

(5)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正当要求;

(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其进入“自由国家社会”; (7)恢复比利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8)阿尔萨斯、洛林交还法国; (9)根据民族分布线调整意大利边境; (10)允许奥匈人民自治;

(11)恢复和保护巴尔干各国的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 (12)土耳其的少数民族应予自治、海峡国际化; (13)建立独立的大波兰; (14)建立国际联盟。

“十四点”计划表面上标榜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势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虽然协约国各国均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基础,但1919年的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中的条款实际大部分有悖于“十四点”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亦由英法所控制。

评价:威尔逊十四点是威尔逊精心策划的一个虚伪的“和平”,它掩盖着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它的另一核心目的则是在于抵消《和平法令》的作用。它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巨大,其建立国联的思想亦贯彻到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中,成为重建世界的指导性方案。当然,由于后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和参与国联,“十四点”最终还是失败了。

5、中国参战:

2

指一战后期,应协约国的邀请,中国参加对德奥作战行动的行为。

背景: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态度。

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

1917年8月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战争中中国运送大量粮食到协约国,并先后派遣17万华工到法国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服劳役。

6、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康边停战协定:

指一战后由协约国代表、法国元帅福煦和德国看守政府代表埃尔兹贝格于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北边的贡比涅(康边)森林附近签订的停战协定。

背景: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意志帝国崩溃。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协约国和德国决定签署一项正式协定宣布正式结束一战。

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所有占领的土地上撤军;交出大量军备;莱茵河左岸的工厂和铁路完整地交与协约国;在全德实施军事管制等等。德国代表基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被迫接受了这些极为苛刻的条件。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如此严酷的协定极大打击了德国经济,损伤了德国人民的自尊心,因此导致希特勒被选上台,成为二战导火索。

7、《贝尔福宣言》:指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代表英王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表示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

背景: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者20世纪初开始兴起,英国决定利用其撷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代表英王陛下,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宣称只要巴勒斯坦现存的非犹太团体的公民利益和宗教权或其他国家犹太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不受到损害,英国则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这一宣言得到所有协约国政府的确认,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

《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冲击

1、巴黎和会:

指1919年 1月~6月,一战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会议,其实质是战胜国分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战胜国的27个国家,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质是按新的实力瓜分世界,策划绞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扑灭高涨的世界革命运动,建立战后奴役世界的新秩序。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大国的操纵下进行。会议结构是:(1)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2)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流于形式;(3)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条约;(4)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各种专门委员会52个。会议的主题有:建立国联;德国疆界和赔款问题;阜姆问题;俄罗斯问题;山东问题等,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由于大国利益冲突严重,争论激烈,很多问题都成为会中的难题,直到6月28日签署《凡尔赛和约》为止,会议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条约体系,形成《凡尔赛和约》体系,

3

亦称凡尔赛体系。中国因受“五四运动”冲击而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德国则在协约国战争威胁下签署《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和其他一系列同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共同构成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在一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对德国过于苛刻的要求及帝国主义尔虞我诈斗争的局面使得这个体系没有持续很久即被以法西斯德国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所推翻,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

2、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展各国对德和约》,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

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为了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三个主要的协约国大国即英、法、美最后达成一致,决定对德国进行制裁,经过讨价还价,各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通过了《凡尔赛和约》,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盟约,由美国折中英美案起草完成,成为国联成立的指导性基础文件;第二部分以后是对德和约,内容包括重新确定德国边界,瓜分德国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赔偿和经济条款,以及审判德皇和战犯。

《凡尔赛和约》既是建立国联的指导性文件,对战败国来说又是一个掠夺性和约。它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对于战胜国来说,则是达成了新的妥协,但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一战的正式结束,和其他一系列同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共同构成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及凡尔赛体系,在一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

《凡尔赛和约》:1919年 1月~6月,一战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战胜国的27个国家。苏俄、德国及其同盟国没有参加。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质是按新的实力瓜分世界,策划绞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扑灭高涨的世界革命运动,建立战后奴役世界的新秩序。会议主题有:建立国联;德国疆界和赔款问题;阜姆问题;俄罗斯问题;山东问题等。中国因受“五四运动”冲击而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19年6月28日,德国在协约国战争威胁下签署《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盟约,由美国折中英美案起草完成,成为国联成立的指导性基础文件;第二部分以后是对德和约,内容包括重新确定德国边界,瓜分德国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赔偿和经济条款,以及审判德皇和战犯。

《凡尔赛和约》既是建立国联的指导性文件,对战败国来说又是一个掠夺性和约。它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对于战胜国来说,则是达成了新的妥协,但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和其他一系列同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共同构成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及凡尔赛体系,在一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

2、凡尔赛体系: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和其他一系列同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共同构成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

一战后,战胜国以战争威胁使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之后,战胜国又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和约。与五国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殖民地再分割的凡尔赛体系。它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确立的,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国际联盟成为凡尔赛体系得以维持的国际机构。

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2)重划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