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汉英语言建构概述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1单元 汉英语言建构概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4. 2 文字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又叫象形文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汉字不带表意成分,用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方式表意。这类汉字有象形字,如“人”、“山”、“火”、“雨”等;指事字,如“上”、“下”、“高”、“卡”、“尖”等;会意字,如“林”、“森”、“从”、“品”、“鑫”、“淼”等。另一类汉字带表音成分,叫形声字。它由表意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两部分组成。如“妈”、“娘”、“爹”、“烤”、“护”、“辆”、“嫁”、“娶”等。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而英语的书写符号只有26个字母,音标48个。英语单词的书写和读音不同,是因为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读音发生了变化而拼写没有变化的缘故。

汉语属于象形文字,它所带来的音形美感以及它们给读者带来的联想是任何其它语言都无法表现出来的。汉字的这一形美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丧失殆尽。 1. 4. 3 词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词汇逐渐从以单音节为主流向以双音节为主流的复合化发展,还出现了由多音节向双音节词过渡的趋势。词汇的这一发展趋势减少了同音词意义混淆的可能性,促使词义更加准确。汉语也吸收了许多来自英语的单词,例如“沙发”、“因特网”等。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词汇量之大居世界首位。英语也吸收了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荷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藏语等世界重要语言的词汇。据统计,英语里现在已有源于汉语的词汇1,000多个。

汉语和英语都有实词和虚词。但英语没有量词(一些表示物品的固定表达方式似乎像是汉语的数量词,如a pair of shoes, a piece of paper等),汉语没有冠词。这一差别尤其应该引起译者的注意。汉语量词英译后会失去其生动的形象;英语冠词也往往容易被译者忽视,很多汉译英的译文因缺少冠词而显得不伦不类。

汉语和英语都可以通过音变法、重叠法、转换法、缩略法、缀合法和合成法生成新词。但各自的手法不同。

一般来说,汉语的词缀数量较少,英语的词缀数量极多。一个汉语词缀可在英语中找到好几个对应的词缀,翻译时不可望文生义自作主张。例如:长度length,硬度hardness,密度density,浓度consistency,精度precision,清晰度articulation,温度temperature,气度tolerance,广度broadness,光度luminosity,风度demeanour,经度longitude,纬度latitude,高度altitude等;另外,汉语词缀的意义也不一定要用意义相符的英语词缀来表示。例如:阿姨auntie,阿婆granny;反函数reverse function,反话irony;本国one’s own country,本行one’s line,本意original meaning;杯子cup,院子courtyard;石头stone,势头impetus,对头enemy。

汉语和英语词汇的涵盖面宽窄不同,搭配习惯也因词而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格外留心。 1. 4. 4 语法

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语中除了有限的一些后缀(如“子”,“化”,“儿”,“手”,“家”,“者”等)和助词以外,不存在能够标明词类的形式符号;汉语名词和代词没有“格”的变化;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只要求在语义上的一致,不要求在形式上的一致。

在句式方面,汉语的句式十分复杂。由于汉文化重意念,汉语句子也建构在意念主轴(thought-pivot)上,句子强调的是意义,而不是结构。汉语中有许多无主句,还有的句子主语不明显,但意义却一目了然。英语句子都由基本的句子结构衍生而成,是建构在形式主轴(form-pivot)上的,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和严密,绝大多数英语句子需要主语和谓语。

两种语言的语序也有很大的差异。汉语的语序是固定的,英语的语序比较灵活。汉语重

意合轻形合,所以句子中的逻辑关系往往是蕴含在句子中,没有用关联词表示出来,所以在汉译英时需要增加关联词或者表示被动的助词,以符合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特征。

英语的句法表现形式也不同于汉语的。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一个句子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相比之下,英语句子往往要用关联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在跨越以句子为单位进而以篇章为单位进行翻译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汉语不很重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而英语就显得更为严谨,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要求使用明显的手段来完成。

1.5 从思维方式看汉语和英语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统一和综合”[2]。一般来说,全世界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则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文化习俗等因素,东西方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特征。连淑能认为,总体上看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重直觉、重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重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贾玉新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线形为特点,而东方人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为主;潘文国从语言层次角度进行比较,认为东方人重悟性,强调主体意识,以人为本;而西方人重理性,强调客体意识,主客体分明。上述结论和观点是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探索和归纳,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上的折射。

就英汉两民族而言,他们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两种语言所属的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在语言方面的哲学背景可以溯源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从那时甚至更久远时起,他们就非常注意语言逻辑的严密性。近代理性主义在西方的弥漫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对科学实证的重视,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论证。英语民族注重逻辑,强调分析,在语言上就表现为词汇概念所指明确,句子结构严密,语法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外显,是一种形态型语言。

与西方不同,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三种哲学“儒、道、佛”都重视悟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看重“得意忘言”,佛教更是提出“大彻大悟”。这些自古以来的哲学理念给中国人的影响普遍而又深刻。体现在语言上,汉语就是一种流散、疏放的语言,形式机制非常薄弱,句法功能呈隐性,是典型的分析语言。东西方思维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句子层面上所造成的主要差异有三点:

第一,造句谋篇手段不同。作为一种形态型语言,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句界分明和句子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3]。而汉语是一种非拼音的分析性语言,不具备形态变化的物质手段,因此,汉语造句时无须考虑空间架构的完整,只是“线形地往前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和节奏”[4]。比如说,汉语主谓宾没有形式标记,主谓之间关系松散,主语有很强的承接能力。

第二,句式结构不同。英美民族对逻辑形式的看重也使得英语具有高度的形式化。英语中复合句出现频繁,限制和修饰成分层层叠加,长句比比皆是。其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一个英语句子往往以一个主谓结构作为核心框架,然后以此为基本结构向外延伸扩展,呈树状结构。相比之下,汉语却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或逻辑事项为顺序,横向铺叙,形成一个

流水式造句法。汉语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故而汉语惯用短句,长句较少。

第三,信息分布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造句谋篇手段和句式结构的不同,导致各自的句法功能也不相同。与此相对应,两种语言信息系统信息分布及传递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汉语中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次要信息往往都分布在句子的前半部分,而将重要的信息后置。这种“后重心”信息分布特征与英语语言开门见山式的“前重心”分布明显不同。

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的这些差异造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分布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意识到这种差异与不同,根据原文意义,按照译入语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适当调整译文语句结构,以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倾向。

1. 5. 1 调整句子长度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句法层面上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的长度上。汉语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而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层层迭加,结构非常复杂。这使得表达同样内容时,汉语的句子数量往往多于英语。在实际翻译中,汉语的几个短句往往需要转译为英语的一个长句。例如:

① 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

We should advocate the spirit of taking the whole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② 暑假,我到西部农村走了一趟。采访了不少人。要谈起来,有不少有趣的事可讲。这次旅行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农村。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west rural areas I visited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and the people I interviewed. It is a trip that helps m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side. 1. 5. 2 调整句子结构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句子结构差异不仅表现在句子的外部长度上,更体现在句子内部结构上。连淑能认为,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5]。因此,英语句子不但连接手段多样、形式各异、种类繁多,而且连接使用十分频繁;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造句时很少甚至不用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形统神。这种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必须对句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习惯,避免出现Chinglish的情况。例如:

③ 我们于1959年离开中国之后,中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当我们在国内读到这方面的消息时,心情颇为低沉。

We had been dismayed at home while reading of the natural calamities that followed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ree years after we left China in 1959.

④ 我原打算在今年1月份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我感到很失望。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1. 5. 3 调整句子重心

由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信息分布及传递方式也不相同。英语句子一般采用前重心,而汉语句子大多是后重心的。比如,汉语中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次要信息往往都分布在句子的前半部分,而将重要的信息置于句末。这种“后重心”信息分布特征与英语语言开门见山式的“前重心”分布明显不同。在汉英翻译时,译者一定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积极调整语义信息重心,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⑤ 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Recently it filled me with concern to learn of your indisposition.

⑥ 沉默了很长时间的丈夫,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而且在声音中还带着一丝藏不住的伤感。

A tinge of melancholy was tangible in my husband’s voice which broke the long silence. 1. 5. 4 调整句子视角

习惯于本体思维方式的中国人注重主体思维,这导致汉语“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6];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西方人却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广泛。翻译时,译者必须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改换或者增添主语,调整句子视角。

⑦ 凭良心讲,你待我礼貌有加,我却受之有愧。

My conscience told me that I deserved no extraordinary politeness.

⑧ 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了“新红学”时代,代表人物有胡适、俞平伯等这样一些学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saw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Redology, represented by scholars such as Hu Shi and Yu Pingbo. 1. 5. 5 调整句子态势

如前所述,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可以非常自由地使用,动词不但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还可以重复、合成使用。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这种“动词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倾向”[7]。与汉语不同,英语句子强调形态的完整和句法的严密,因此,句中动词的使用势必受到形态变化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大量的动词性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比如名词和介词。名词和介词的广泛使用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内涵的动态意义,“使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6]。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这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调整语言态势,使译文更符合表达习惯。

⑨ 我只好用铁丝扎,扎来扎去也扎不牢,还弄个手破血流。

I tried to bind it with a length of wire, only to end up in an awkward mess, and bleeding fingers to boot.

⑩ 魔鬼说,在他被禁锢而投入海中的头三百年,他日夜期盼被人救起。

According to the devil, in the first 300 years of his imprisonment under water, he was very anxious for his deliverance.

【思考与练习】

? 思考题

1. 你认为汉英两种语言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翻译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基本特点? 2. 除了本章列出的四点差异外,汉英两种语言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 汉语和英语句子结构在那些方面异同?掌握这些异同对学会运用英语思维有什么样的

帮助?

4. 一般认为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试举例说明其主要表现。 ? 练习题

I. 试比较下列几种译文: ① 人家说:四十而不“活”。幸好一条狗用不着活那么久。

译文1:They say that one will stop being alive by forty. Luckily, as a dog, I won’t have to live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