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一)阐明学前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解释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物论、普通心理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实、丰富了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同时它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长如果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了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才能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其他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工作,如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文艺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工作等,都需要融入一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更有生命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客观性原则指的是在处理和对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根据客观事实,寻求和发现心理活动的客观原因和客观规律。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不相同。因此,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

(三)教育性原则

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身心发展负责。那些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验等都不能采用。

(四)科学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严谨的探察过程,因此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本着审慎的研究态度和务实的科研作风,这也是对所有从事教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一)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间接观察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一般规律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年龄特征的概念界定

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 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 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也会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是辨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稳定不是绝对的,稳定之中也蕴含着变化。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所以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仍然有参照的价值。但是稳定是相对的,如果夸大了稳定性,就会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又因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可变性,我们要学会考虑当前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并且要努力改善各种条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向有益的方向变化。当然,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夸大社会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只有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 三 ) 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很难弥补。

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从简单到复杂

心理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人在初生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并不齐全,而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的。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情绪状态,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到了幼儿期,儿童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并进一步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随着这种有意性不断增强,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和局限,年龄越小受到的制约就越大。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起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表现为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随即也就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人类共有的这些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儿童个体的遗传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心理机能的差异。

遗传素质规定了儿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儿童每一阶段的发展又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某种生理结构达到一定成熟时,能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二、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生活环境可以使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儿童心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但是在同一社会中,儿童所处的环境又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儿童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三、心理矛盾运动

儿童心理是通过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1.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内部矛盾是指在婴幼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婴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婴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儿童的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活动中发生的。只有通过活动,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才能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只有在活动中,新需要与旧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形成;只有通过活动,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环境。

第二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一)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吸吮反射2.眨眼反射 3.抓握反射 4.怀抱反射 5.巴宾斯基反射 6.迈步反射 7.游泳反射 8.巴布金反射

(二)条件反射与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容易变化的反应形式,它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暂时联系。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反射,是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需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对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因为它既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又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使有机体根据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应活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第三章 婴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实现的。媒介可以是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也可以是机体的生理现象。

婴儿时间知觉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

①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是年龄的函数,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②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同婴儿生活经验有十分密切关系,是其经验积累或后天学习的结果。

③ 婴儿一般先知觉和理解“小时”“一天”这些较大的时间单元,然后才慢慢知觉和理解较小的时间单元(如分、秒等)和更大的时间单元(如周、月、年等)。

④ 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也即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生活制度或作息制度在婴儿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 婴儿记忆的发展

二、婴儿记忆的发生

在判别记忆发生时一般采用以下三个指标:

1.习惯化。 婴儿对刺激物的习惯化,常被作为他对事物是否熟悉或是否能够再认的指标。

2.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常被用作记忆发生的指标。婴儿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能表明再认的存在。

3.重学节省。婴儿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要少一些,这就是重学节省现象。

第四节 婴儿思维的发展

一、婴儿思维的特点

(一) 思维的直觉行动性

婴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觉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因此,婴儿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思维,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

(二) 直觉行动思维中最初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

婴儿时期直觉行动思维中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是逐步产生的。一般说来,2—2.5岁的婴儿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直观和动作;而 2—3岁婴儿的思维,词、语言的概括调节作用才比较明显。

三、婴儿思维的发展

影响婴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

1.婴儿基本动作发展水平。这主要体现了成熟因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它制约着婴儿问题解决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2.婴儿认知经验的发展水平。这主要体现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婴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婴儿协调动作技能与认知经验的发展水平。这主要反映了成熟、环境和个人努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四章 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婴儿所具有的情绪反应,是其重要的适应方式。婴儿出生后其生活完全靠成人照料,在成人的哺育与抚慰下得以生存。婴儿需要与成人相沟通,才能达到配合得当,得到适合的照顾。而情绪反应正是重要的沟通讯号,在婴儿早期还不会表达的时候,更是如此。

二、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婴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婴儿的行为。

三、情绪情感是婴儿认知活动的推动者

婴儿的情绪情感是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分化与发展的,同时,情绪情感对婴儿的认知也起着推动、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不论感知、记忆,还是注意、思维、想象,都受情绪的制约与调节。与婴儿愉快情绪相联系的人或者物,婴儿很快就能记住,且保持很久。

四、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