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土家民族习俗文化及其它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咸丰土家民族习俗文化及其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比较优雅。众问:春天里开的是什么花,什么鸟儿树上叫喳喳?新娘答:春天里开的是芝兰花,喜鹊在树上叫喳喳。妹娃要出嫁呀,众合:妹娃姐姐噻……新娘:嫁我出山凹。众问:夏里开的是什么花,是谁在喊声爹来喊声妈?新娘答:夏天里开的是石榴花,是我喊声爹来喊声妈。妹娃要出嫁呀,众合:妹娃姐姐噻……新娘:不知嫁哪家?听起来虽然有些哀怨,但与“哭爹妈”比较起来,一问一答的板腔仍然流露出几分喜庆。哭嫁仪程,有:“哭十姊妹”、“哭祖宗爹娘”、“哭哥嫂弟妹”、“哭三亲六戚”、“哭上轿”、“哭管客师”、“哭厨倌师傅”等,哭诉离别之情,今后思恋之苦。新娘哭到谁,谁就要递“打发”。

2,丧堂锣鼓歌(孝歌)

孝歌,唱尽民族古往今来事,以喻古论今、教化世人,尊老敬贤,从容面对死亡等内容,不仅表现出土家人坦然的生死观,而且深刻表现出土家人为人处事生活观。开场歌头(一问一答式)击鼓韵白:讲宇宙洪荒,人类起源,历史典故,叙述人世间悲欢离合,珍惜今生,祈盼来世。悼亡人(请神护佑,超度亡魂,追忆亡人生平,送亡灵)刹鼓送神扫瘟,击鼓罢歌收场。道具皮鼓一面,歌师傅坐上首两边,学徒坐下首两边。轮流击鼓,轮流唱,也可以相互“盘歌”,相互挑刺歌师傅,歌师傅如有对答不上,甘愿坐下首。“孝歌”至少要唱两个通宵。值得一提的是,土家人认为丧事是“白喜”,半夜“娱神”且歌(唱情歌)且舞。例如:“青布帕子五尺长,挽个疙瘩甩过墙,千年不许疙瘩散,万年不许姐丢郎。生不丢来死不丢,只怕阎王把薄勾,阎王勾了生死薄,奈何桥上再来修。”只不过是声调具有苍凉感。还可以“舞狮”、“穿花”。在外族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在文化极其匮乏的年代,丧堂锣鼓就成了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孝堂就是极好的学习场所。在这里可以传授史诗般的民族“起源——发展——壮大” 来由传说故事。可以系统传授“为人处事伦理道德俗规”,劝慰人心向善,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盘歌”的方式,传授自然(物候、气象)变化,生产技能,生儿育女等等方面的知识。只要丧堂锣鼓一响,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赶过来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洗耳恭听丧堂锣鼓歌,这种称其为“淘见识”习俗。充分体现土家人文化教育不发达时,为了自身的发展的一种十分聪慧的过人之处的举措。 四,节庆活动习俗:

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一样,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过年(过赶年)”“正月十五赶毛狗与闹元宵”,“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晒龙袍节”,“月半祭祖节”,“正月摆手节”“花灯节”等。也过汉族的节日,如过“清明”、“端午”、“重阳”节等。每逢重大节日,都免不了祭祀活动,追忆祖先。歌舞、曲艺、戏剧等诸多文化品类争奇斗艳,成为土家节庆娱乐的一绝。歌舞有:摆手舞,穿花舞,连响舞,狮舞,龙舞(包括板凳龙。草把龙);采莲船舞,车灯舞,地盘子舞等;曲艺有:三棒鼓,干龙船,渔鼓,大鼓,快板,三才板等;戏剧有:南剧,堂戏,傩戏、调子戏等。这些都是土家习俗文化中的瑰宝,值得珍惜与传承,今天因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叙述。

第三讲: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作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探究

全州涌现了一批创造性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的示范学校。通过这项工程,不仅提高了我州民族教育事业的综合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为突出民族学校特色、培养民族感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获得了诸多效益。现在“五个一工程”已上升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全省性工作。

5

建州后, 确定了全州100所民族中小学。分布在咸丰有13所中小学:咸丰民中;活龙坪民中;黄金洞民中;忠堡民中;尖山民中;朝阳寺民中,清坪民中;甲马池民中(8所)。尖山民小;大路坝民小;咸丰新城民小;小村民小,高乐山镇民小(5所)。从2001年起将民族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考核目标列入全州民族工作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中。所谓民族学校的五个一工程,就是每所民族学校要有1,一处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2,有一套民族常识的乡土教材;3,有一台民族民间的文艺节目;4,有一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5,每个学生有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服。 现在我以大路坝民小为例,看看大路坝民小作了哪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同行们可以从中做哪些借鉴。在实施恩施州民族教育“五个一”工程过程中,学校经过不断积累、丰富,在“五个一”的基础上,又自创了“四个一”,形成“九有”,每个“有”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是有一座民族标志性建筑。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明显标志,是一个民族外在气质的体现。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不仅给师生创造了美好的教育学习环境,而且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置身其中都被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感染,由此激发起师生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让师生们感到校园就是自己的家园。二是有一套民族校本教材《土家吊脚楼》。通过校本教材教学,让师生了解土家族的民族沿革、民风民俗、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服饰等,使师生对自己民族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进行系统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师生爱我家乡、爱我民族、爱我祖国的情感,这是民族团结进步大业的基础工作;三是有一台《土家民族走向新时代》民族民间文艺节目。而且节目内容在学校每年的民族文化艺术节中不断更新。通过文艺节目表演,充分展示土家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师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亲身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民族的智慧,对师生进行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对民族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四是有一套民族体育活动项目。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五是有一套民族服装。要求师生穿戴统一的民族校服,不仅展示了我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优美的服饰文化,而且更进一步通过着装民族校服,展示土家民族风貌;六是有一处民族风情展示馆与校外传承基地。展馆收集了许多土家苗族生产生活的工具、民族服饰、民族宗教、民间文艺、民间习俗的珍贵实物和图片。学生通过观看展馆展示的实物和图片,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了解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不断创新出激情,在蛇盘溪村茶林堡千年古寨挂牌建立了土家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七是有一首民族风情浓郁的校歌。唱校歌,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自己学习的责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八是有一套民族特色的校徽、校旗。让学生懂得我们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从小就树立爱我祖国、爱我民族的意识;九是有一套民族接待礼仪歌谣。让学生了解土家民族热情好客,谦恭大方的性格,传承土家人尊老爱幼、纯朴敦厚、文明礼貌的美德。

为了使校园民族文化活动经常化,学校坚持做到“八必”:民族常识校本教材《土家吊脚楼》从三年级起每周必上;校歌《土家苗寨人心中的灯》每天必唱;编排的一台民族文艺节目逢节逢客必演;师生民族服饰逢星期一(升国旗)、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中必穿;学校制作的集民族风情、旅游风光于一体的《大路坝美景醉天下》光碟逢客必放;土家摆手舞和编排的《土家娃儿爱唱歌》少儿舞蹈课间必跳;《土家迎客歌》、《土家敬酒歌》、《土家送客歌》等民俗

6

礼仪歌曲逢接待必唱;板鞋竞速、押加、踩高跷、竹马、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逢校运会必赛。从2004年起,学校聘请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干龙船”传人李正福、“土家歌王”唐中银为民族民间文化课兼职教师,为三年级以上班级教授民族民间文化课,这在恩施州民族教育史上首开先河。

“九有”、“八必”的施行,学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国家、省、州各级新闻媒体对大路坝民族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多次报道,到学校考察的领导和同行也越来越多。2004年6月26日,《中国民族报》在头版以“民族文化火爆鄂渝边邻”为题刊登该校学生表演的原生态文艺节目《古老民族走向新时代》大幅图片。2004年10月12日《中国民族报》在教育版刊登咸丰县大路坝民族小学“注重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学生素质提高”一文。2005年10月13日,时任国家民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赫英杰专程到大路坝民族小学考察,参观了该校“民族风情展馆”,到教学班听民族教育课。在就餐时,师生为赫副司长一行表演土家敬酒歌。离开学校时,师生们唱起送客歌。赫副司长说:“要不是时间太紧,我要在这里多呆一天,好好总结一下你们的经验。”2007年10月22日,湖北百名作家走乡村——扶贫采风活动的作家们来到该校采风,作家们与小学生们一起跳起土家摆手舞,在“民族风情展馆”。著名作家、湖北省人大民宗委副主任李传锋代表全体作家挥毫题词“民族之花——百名作家走乡村、大路坝之行”,作家们在题词上郑重的签上自己的名字。2011年3月18日,该校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在蛇盘溪村茶林堡古寨挂牌成立。省民宗委称:大路坝民族小学在校外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做法值得各地学习。” 学校从2004年开始,三至六年级每个班每周上一节民族文化课。在教学中,老师十分注重教学的质量,既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更要懂得课程背后的故事、传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还融进了历史、政治、语文、地理等课程中,适时讲授咸丰土家英雄人物。秦国镛(1876—1940)中国航空第一人。1913年他创建中国航空学校,就任校长,为当时中国培养了83名飞行员。中国第一个击落日寇飞机的飞行员秦家柱(1909—1935),秦国镛的次子。1937年8月18日在上海与日寇空战,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6岁。辛亥革命志士温朝中(1878-1911)。老红军韦广宽(1884_1936)大村人。曾任红军游击大队长,51岁率领9个亲人及其他游击队员参加长征。1936年5月,他自己牺牲在西康境内。9个亲人也先后牺牲。可谓“忠烈满门”。土家第一位教授冯子恭(1895—1967),出任总统府孙中山的秘书。一代名医秦子文(1870——1944)丁寨人,擅长内外妇儿科,著有《玲珑医鉴》《中草药考证》《验方集锦》等书传承土家医学。老师把这些传说和民族英雄事迹绘声绘色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们知道民族历史和习俗的演变,知道自己的民族英雄,学生听后就记得更牢了,也知道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本书叫《中国土家历史人物》,汇集321名土家人物事迹。值得一读。) 现学校的“六一节”就成了民族少年欢乐艺术节。每个班编排的文艺节目民族特色浓厚,彰显出民族精神。学校从细节做起,随时随地把土家族从古老走向未来历史脚印擦拭得更加清晰,留住了民族的根脉。

自从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后,师生的民族文化

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2007年7月,湖北省民宗委组织“鄂沪两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手牵手夏令营活动,学校分得一个名额。接到通知后,推选的四年级女生王晓霞在夏令营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受到省州民宗委和上海小朋友的好评。

7

2008年春湖北省民宗委社会发展处处长朱建昌带领调研组到该校考察研。对该校创建的“民族文化影响学校、学校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村寨、村寨影响社会”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很感兴趣,调研组认为咸丰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在全省具有典型意义。2008年12月,在全省民宗工作总结会上,大路坝民族小学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12年暑假,学校8名土家少年儿童受邀去天津参加55个国家和地区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湖北日报】以《土家文化学堂》为题予以报道,说学校参加这次活动“展现了土家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2012年10月,汪校长再次应邀出席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从他发言中获得的阵阵掌声与会议主持人的精彩点评来看,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全省的典型之一。为咸丰的民族教育增添了新的光彩。 当然我们还要了解土家族习俗文化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1,土家人没有明确的宗教崇拜,但崇奉万物有灵。“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灵”。对万物神灵有强烈的敬畏感,形成的自我约束欲望的行事底线,逐步成为自我生活的准则。2,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奉自然力量。修房筑屋讲究风水择吉,房舍讲究美观宜居,环境讲究清新宜人。不可在房前屋后左右,乱搭乱建乱挖,破坏风水格局。不可巧取豪夺、铺张浪费自然资源。珍惜爱护五谷杂粮,浪费糟蹋食品,相信会遭“五雷劈”的报应。3,十分崇奉祖先神灵。逢年过节对祖先的祭祀要虔诚。对新逝的长辈,择吉择地谨慎安葬。对孤坟野鬼,要有眷恋之心,祭祀祖先神灵时,不忘给他们烧一帖纸钱,泼一瓢水饭。年末岁首不忘给灶神、山神、土地、四官、观音、财神等菩萨供奉祭拜,祈求保佑“家道平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4,对人们赖以生存的水与火也崇拜有加。每逢大年三十夜,要敬水神、火神,土家人时时处处讲究顺其自然,趋吉避凶。5,土家居住国家腹地,与汉、苗等其他兄弟民族交错而居,在文化相互借鉴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充分展现土家族开放与包容性。土家族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物质文明是世界性的,是发明出来的,具有可比性。而精神文化是民族性的,是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对性。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如语言、习俗、信仰、道德、婚姻,礼仪,文学艺术等,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不能用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去比较。因此,对这些土家人生活习俗文化,简单地用“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去评判是毫无意义的。你能去嘲笑藏族同胞对佛的“三拜九叩”无限虔诚的举动吗?你能嘲笑土家人唱敬酒歌敬酒是儿戏而不屑一顾吗?还有,如不尊重每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禁忌,就会引发来许多民族问题,导致社会动乱,同时给自己也会带来许多麻烦。你们的将来要到各个村寨去做家访工作。你熟悉他们的习俗,他们就会把你当成“一家人”,绝不会在你们的交往中说“两家话”,默契氛围就巧然天成。

土家人历经风雨沧桑,在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武陵山中繁衍生息壮大,实属不易。对困难土家人以“除了死字无大灾”态度泰然处之。“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间解忧愁。一天不把歌来唱,三岁奶娃要白头。”印证了土家人是唱着歌,以乐观潇洒的精神风貌,从远古走向今天的。土家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生活态度,乐观豁达向上的处事风格,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不仅显示了民族振兴的强大正能量,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传承,弘扬,光大。

文化学者余秋雨对文化的传承有这样的说法:传承和创意是不矛盾的。传承是不断的更替,不断延续的“时间链”。哪怕是不能大动的古老的东西,也必然

8

用创意的方式恭恭敬敬地端给现代人们。余秋雨先生的话,说明传承的态度要“恭恭敬敬”传承的方式要有“创意”性。同时要明确传承不是提倡复古,更不是引导人们去过“茹毛饮血”原始生活。

咸丰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地处北纬30度,自然风光奇特。为大力发展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融合的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咸丰县委政府不失时机提出了“六大工程”的建设目标,为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依托。对此,我也作了一些思考,因为实施“六大工程”未来人才是从学校中走来,民族教育的振兴人才,也是从学校中走来。在座的教育后备干部们,你们肩上的责任担子不轻啊。

1,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说,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命脉。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而且,文化强县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从民间土壤里逐渐点滴生长出来的。敬畏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立的根本,只有这样这个民族也才有尊严的生活。咸丰县委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重视民族文化建设与繁荣,县委党校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培训干部,其意义深远。这是咸丰土家民族文化繁荣的希望之所在,也是“六大工程”建设应具有的文化氛围。

2,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百姓的生活习俗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展示。着力引导老百姓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突出自我民族特色,自觉建设体现土家族别具一格民族风情的美好家园,实现自己的仙居梦想。咸丰黄金洞乡“麻柳溪”新农村建设成就,就是一个生动鲜明的样板。

3,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用文化智慧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新品类。这是传承民族文化应具有的开放的胸怀。不要只看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要看到外来文化可以促进本土文化的繁荣这一事实。一个拒绝外来文化的闭关自守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夜郎自大”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民族需要发展,文化需要更新。南剧,土家方言调子戏就是土家人“文化兼收并蓄,文化智慧”的成果体现。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旅游有机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这是休闲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精致玲珑民俗风情传统村寨将成为休闲旅游的一大热点。往往趋之若鹜的景观,其文化内涵是十分深厚的。借助旅游平台,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产业,使之成为“两带五景”的旅游之魂。坪坝营、黄金洞等景区已经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5,普及民族文化常识与民族宗教政策,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倡导、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进酒楼,进学校,进村寨社区等系列文化弘扬传承活动,增强民族自信心,形成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原动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的生力军与领头人,咸丰民宗局在这方面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可谓殚精竭虑。

6,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迅速传播的特点,形成知名的文化品牌,把土家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促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在外具有充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央4台“远方的家”的栏目已经做出了这方面的样板,值得我县新闻媒体学习借鉴。

今天的讲座其实也是一种“创意的方式”的传承,我把我知道的民族习俗文化也恭恭敬敬地端给了你们。我的讲述基本结束。现在还有一点时间留给大家提问,共同探索“民族文化进校园”振兴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教育的重大课题。

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