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集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 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 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

小乐而往往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

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节奏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快慢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 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 ③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④轻重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3、情感要求

吟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

33

的感情所激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

二、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课后反思:

阁 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34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 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作者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具体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 、阴阳、景、天涯、霁

2、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

35

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思考:

①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②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张。侧面烘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考: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讨论: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