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时方:指汉代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的方剂,以明清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为主。

热病崇河间:后世对刘河间在治疗热性病方面敢于创新论,组新方,开创清热法之先河的评价。+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毒:温病中除一般急性热病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的斑疹等特征的一类病证。 新感温病:感受当令外邪而随即发生的温病,初起以表热证为主 伏邪温病:感受外邪,逾时始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者 时行之气: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温邪:六淫之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燥热病邪及温毒病邪和疬气。 暑热病邪:夏季火热之邪化生,独产生于夏季的温邪。 暑湿病邪:暑湿挟湿但仍以暑热为主的温邪。

伏寒化温:根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温热性质的温邪 疬气:又称戾气,致病暴戾,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可引起大的流行的致病因素。

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之证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耗血动血:热入血分,灼伤血中之阴,则血行涩滞不畅,同时热盛蒸迫血液,离经妄行而见出血证。 舌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蹇涩。为热陷心包,灼液为痰,阻塞心络所致

心中憺憺大动:自觉心中动悸不安,不能自持,为肾水枯竭,不能上济于心,又为虚风所扰而致。 顺传:病机一般传变规律,标志病情渐进,如卫气营血顺序相传或上、中、下三焦顺序相传。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温病中多由肝风内动所致,厥指昏厥或四肢厥冷,每与痉相伴出现。

阴竭:又称亡阴,气阴外脱。身热骤降,汗多气短,肢体尚温,神倦或烦躁,口渴少尿,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或细数无力。为热邪或因汗、泻、亡血太过致阴液大伤,元气所依附所致。

热厥:指胸腹灼热,四肢清冷,并伴烦躁,谵语,气粗,汗多,溲短赤,便秘,脉沉实或沉浮而数等证。为热毒郁闭,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四肢所致。

神昏谵语: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证,多为热扰心包或熱闭心包之征象。

热厥:温病常见症状,指胸腹灼热,四肢清冷,并伴烦躁谵语气粗汗多溲短赤便秘脉沉池或沉伏而数等证。为热毒郁闭,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四肢所致

站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热退不伴有汗出。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斑易见而不易多见:斑疹透发提示热虽在里,但得以外透,预后良好,为易见。若斑疹过稠密,为热毒深重,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为不易多见。 契从:为温病动风的常见症状。指筋脉拘急挛缩,倍指筋脉纵缓松弛,和之形容手足时时抽搐的状态

热结旁流:为阳明腑实证下利稀水之病机。指燥屎内结语里,热迫津液从燥结旁边渗下,证见下利臭秽浠水而腹满痛据按不减

在卫汗之可也:卫分阶段,风热在卫,当用辛凉透达,辛能透达,凉能清解,心凉透解使邪热外达。 轻清宣气:用轻清之品透泻邪热,宣畅气机,治疗邪入气分,热 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如栀豉汤。

分消走泻:用泻化三焦邪热及痰湿之品,主治邪热与痰热阻遏于三焦,气化失司者,使三焦之邪顺其势而祛之,宣展气机,三焦通畅。 通瘀破结:用通瘀攻下之剂,破散下焦瘀血蓄结,治疗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证,如桃仁承气汤。

透热转气:为热入营分尚可佐治的治则,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劳复:温病瘥后,体虚未复,或余邪未尽,因过早劳作以致重又发热者。

食复证:温病瘥后,胃气尚虚,余热未尽,纳食太骤,饮食失节而负伤脾胃,导致饮食积滞,余邪借食滞而复发热者。

逆传心包:为风温病的一种传变形式,指肺卫之邪不解,不传气分而径见心包营分症候,临床可见病人身热恶寒咳嗽突然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绛之症候

辛凉平剂:吴鞠通所指银翘散,该方以辛凉为主,稍佐辛温,以增强散表和透邪之力,故称。

辛凉轻剂:桑菊饮所称,该方以辛凉为主,佐以微苦之杏、橘,药量较轻,重在宣降肺气,而解表散邪之力逊于银翘散,故称。 白虎汤“四禁”:吴鞠通所提示白虎汤不适用之证,即:脉浮弦而细者,脉沉者,不渴者,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热深厥甚:热邪内闭,阻滞气机,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而反见四肢厥冷,热闭愈重则厥愈甚,所谓热深厥甚。 伏邪自发:体内伏邪不为时邪所引发,自里向外而发,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

新感引发:伏邪温病发病类型之一,指体内伏邪为时邪所引发,初起除里热炽盛并兼有表证者 目不了了:形容视物模糊不清,由于阳明腑热过盛,津液受伤,邪热上蒸所致。 筋惕肉:身体不自主的地抽搐,邪入下焦,灼伤精血,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暑风:夏月猝中暑热,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而致痉厥者 暑厥:暑热病邪直犯心包初起即见昏厥者

暑病首用辛凉:意指暑温初起邪在气分,当用辛凉重剂白虎汤,辛寒清气泄热为主的治疗大法。

暑伤津气:暑热未解,津气已伤,证见身热,心烦,小便色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舌苔黄燥,脉虚无力。

暑伤心肾:暑温后期,暑热久羁,余邪伤及心肾,致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心肾不交,证见心热燥烦,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细数。

继用甘寒:暑热盛气,灼伤阴津,治宜清暑泄热,并佐以甘寒生津养液。

再用酸泻:暑温后期,伤及心肾之心肾不交,当用苦寒泻心火,酸甘化阴滋肾水之治。

再用酸斂:暑温病气分热盛,伤津甚速,津随汗泄,气随津脱,当用甘酸化阴,敛护欲脱气津。 冒暑:夏感暑湿或挟寒,邪在肌表肺卫者,常见寒遏暑湿和暑湿郁阻肺卫二型。

暑秽:夏感暑湿秽浊之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呕恶,甚则神昏耳聋之阻中蒙窍之证。 秽浊:污秽混浊之意,古也指山岚瘴气等。

暑湿病邪:夏季炎热,暑气亢盛,且雨湿较多,暑与湿相合而形成。

暑必兼湿:由于夏季气候特点所决定,即夏主暑,雨水较多或南方水域地区,暑易兼挟湿邪。

湿温: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脘痞胸闷,身重肢倦为主,多发生于夏秋之交,雨湿较盛之时的急性外感热病。 宣肺化湿:用辛香芳化,轻扬透达之品,以宣通肺气,疏通机腠,芳化湿浊,用于湿遏卫阳证。 苦温燥湿:辛苦温药物组成,具辛开苦降,燥湿畅气之功,用于湿温湿重于热,阻于中焦之证。 苦寒燥温:用苦寒药物组成,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据清热燥湿之功,用于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

湿遏卫气:湿温初起常见证型。证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不饥,身重肢倦,苔白腻,脉儒缓。 淡渗利湿:甘淡利湿之品,具通利小便,导湿于下之功,用于湿阻下焦,湿重于热。

湿胜阳微:湿温中湿重热轻,湿从寒化,衍为寒湿,证见身冷、汗泄、面白、胸痞、口渴、苔白腻、脉细缓。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指邪在中焦当视邪气性质所偏和脾胃喜恶特性,用药应补偏救弊,是中焦脾胃升降相宜,气机畅达,达到相对平衡。 宣清导浊:意为宣达清阳之气,下导湿浊,用于湿浊阻于下焦,大便不通,邪气反逆于上,蒙蔽清阳之证。

浊邪害清:湿温病机。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热为阳邪,熏蒸向上,湿热蕴蒸,蒙蔽于上,致清阳清窍阻遏壅塞,见耳聋,鼻塞,神识昏蒙等证 便溏不爽:大便稀溏而排便不爽,为湿热兼挟积滞,内阻肠道所致。

伏暑:夏感暑热或暑湿病邪,郁伏体内,至秋冬始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并兼时邪表证的急性新感温病

寒热似疟:暑湿郁足于少阳之热型,寒热往来似虐状,但疟疾先寒后热,定时而发,得汗后诸证如拂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指三病之证候同出一源即暑与湿邪,但在发病季节、证候及病机演变等方面有所不同,几病在辨治上可以互参。

轻法频下:针对湿热挟滞之治法。指制剂宜轻,又连续攻下的方法。因针对积滞需通导而下,但湿热不能速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放尽,此制法即。。

热结液干:热盛损伤阴津出现身热,口渴,小便短少不利,无汗等证。

热瘀气脱:暑邪内郁血分,瘀热互结内阻,气血津液环流不畅,脏腑失养衰竭而致气阴两脱。

燥者濡之:一切津液干燥之证,均应用濡养滋润之法治疗。具体外燥当滋润与祛邪合用,内燥应以滋阴液为主。 辛凉甘润:辛凉散邪,甘寒濡润之品治疗温燥邪在肺卫的方法。

燥干清窍:指躁热化火,上扰清窍,证见身热,耳鸣,目赤,咽肿痛,龈肿,鼻燥等。

上燥治气:邪在上焦肺经,肺卫失宣,肺窍不利,当用辛凉甘润之法,解表润燥,宣通肺气之治。 中燥增液:邪入中焦,损伤胃津,当以甘寒生津养液为主。

下燥治血:邪入下焦,损伤肝肾,当用填精补髓,滋养阴血之法治疗。

肺燥肠闭:燥热损伤肺气,肺失宣肃,布津失职,大肠失濡,传导失司之肺肠同病,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满腹胀,便秘,舌红而干。

肺燥肠热:燥热损伤肺津,灼伤肺络,且肺中燥热下移大肠,蒸迫下注之肺肠同病证。证见喉痒干咳,痰粘带血,胸胁疼痛,腹部灼热,泄泻如注,舌红苔薄黄干,脉数。

开达膜原:属和解法,是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的一种治法,主治邪伏募原证。

白倍:白倍是湿热性质温病常见的体征,其形态是一种细小的,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疱疹,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部,消失时有皮屑脱落。

斑疹:斑和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丘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临床常斑疹并见,故斑疹合称。

大头温:感受风热时毒所致,临床以起病急,憎寒壮热,头面部焮赤肿胀为特征并具一定传热性和流行性的急性外感热病。

痄腮:感受风温时毒,邪聚少阳经耳部,临床具起病急,发热恶寒,并以耳垂下为中心的腮部漫肿,或一侧或双侧的急性外感热病,可伴发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

大头天行:本病除具面部焮赤肿胀特点外,还具有一定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

烂喉痧:感受温热时毒由口鼻而入,直犯肺胃,临床以急性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显现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疫喉痧: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并有咽喉肿痛糜烂和肌肤丹痧密布之局部特征。

疫喉三禁:不可辛温散邪,以防升散开提,辛温助热,阴伤液亡。不可早施寒凉,以防寒遏热伏,疹反不透,当清透并用。不可直折下夺,当顺其病势,

凉解透达。

杨梅舌:舌质红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多见于烂喉痧之毒燔气营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