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人教版)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土壤地理学(人教版)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土壤热量状况的决定因素:1.土壤所吸收的净热量 2.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3.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的热量 4.伴随着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7.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等。

*8.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与容积热容量,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一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容积热容量。。。(把质量改为体积)

9.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一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是衡量土壤物质传导热量快慢的物理量。

*10.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11.土壤水的类型:见课本79页表格

束缚水:由土壤颗粒表面各种力的吸附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膜状水层。 毛管水:毛管水是指在土壤毛管力作用下保持和移动的液态水。

重力水:借助重力作用下能在土壤的非毛管孔隙中移动或沿坡向侧渗的水。 地下水:系指某些水城土壤中地下水位较高处于地面之上,或接近地面时的水分。 12.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谢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有效含水量的下限,田间持水量为上限。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差值称为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13.土壤含水量:包括质量含水量与容积含水量。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质量与干土直来那个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是指土壤水分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测定有三种方法:质量分析法、核技术法、电磁技术法

*14.土水势:把单位质量纯水可逆的等温的以无限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做的功。 包括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重力势。

*总土水势:指土壤中任一点的单位质量土壤水分的自由能和标准参比状态下自由能的差值。

*15.土壤持水曲线:土壤含水量和基质势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土壤水的基质势是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的,其关系做成相关的曲线就是土壤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

16.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个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过程。在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的过程中,一般按照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状况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非淋溶型;渗出型;停滞型;冻结型。 *17.相:一个土壤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任何均匀部分,且同其他部分有一定的界面分开。只含一个相的体系称为均匀体系或单相体系。 18.土壤分散系:当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液态水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其中分散的土壤微粒子称为分散质,起分散作用的土壤液态水称为分散剂。 *19. 土壤胶体: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呈相互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相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μm,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其巨大的比表面面积和表面能,具有电性及凝聚—分散性使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他们对土壤营养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影响。

*2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21.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比。 22.胶溶状态:在自然土壤介质中,土壤胶体微粒之间相互排斥、并呈现布朗运动的状态。其中土壤胶体微粒从聚集凝絮状态转化为胶溶状态的过程。 23.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24.土壤代换性酸度是指用中性盐如1摩尔/升的氯化钾溶液与土壤相互作用所测定的酸度。

25.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环境。

26.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有机质状况,土壤中可变有机质的状况,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状况。

27.土壤生态功能:土壤肥力,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过滤、降解、固定解毒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能力,储存养分及元素,支撑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文明遗产。

28.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9.土壤肥力调控的基本原则:调控土壤物质组成与结构相结合,调控土层与土体构型相结合,调控土壤肥力的供应与协调相结合,调控土壤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调控土壤生态系统的障碍性因素与土体相结合。 四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具有时空分异 2.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科学。 *3.土壤年均温度高于大气温度的原因:

1.高纬地区土壤表面的雪被阻碍了土壤的强烈冷却。 2.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化学氧化释放出的热量提高土壤温度。 3.土壤表面的有机覆盖层和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

*4.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植物一方面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对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有一定影响。植物在成土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并引入成土过程中。例子为草本植物(表聚分布型)与木本植物(舌状分布型)作用下形成的土壤。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和死亡后,遗体被分解造成土壤元素的相对富集和土壤性状的改善。 5.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分解复杂有机物质促使其矿质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2.合成土壤腐殖质3.加速无机物的转化。

*6.母质: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 7.成土母质的作用: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发育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在母质在被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对成土过程施加影响的具体如下:

①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物质与能量的迁移与转化。

②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因素更为复杂,除了影响机械组成与化学成分,还造成地表水分运行状况与物质能量迁移的不均一性。 ③还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产生决定性影响。

8.土壤相对年龄与绝对年龄:绝对年龄(测定方法有同位素测年法,孢粉分析法,古树木年轮法,地层断代法)是从该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刻算起。相对年龄由个体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确定。

*9.简述土壤圈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10.为什么成土因素之间同等重要而又不可替代。

①各个成土因素具有发生上的联系,在研究成土因素时,不仅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还要在相互联系上分析各个因素的作用。

②对于任何一个成土因素来说,其他因素都为其创造或规定了起作用的条件,因而在分析是要考虑他起作用的条件,从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考察它。

③各个成土因素及土壤本身均是在不断滴运动和发展的,因此不仅要研究他们的现状,还要去研究他们的过去和将来。

*五 土壤形成过程(重点较多,自行填空) 1.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土体中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他也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表物质迁移转化的形式: 溶解迁移: 还原迁移: 配合迁移: 悬浮迁移: 生物迁移:

3.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P158 *4.成土过程的特征:1.2.3.P163.

*5.土壤腐殖质化过程、泥炭化过程、矿质化过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