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初探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55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初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 力”理论研讨会征文 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初探

内容提要: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组织运作上,具有组织性、自治性、民间性和非营利性、公益性;在组织文化上,需要有明确的使命。本研究主要以社会团体与基金会类的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所探究的领导为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领导。依据领导科学理论我们发现中国非营利组织内部领导对传统组织(政府、企业)的领导方式存在三类挑战: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变化对传统领导方式的挑战;决策依据不确定性对传统领导方式的挑战;组织创新对传统领导方式的挑战。

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表现在目标、使命的确定与思想意识形态的整合;以保证筹资渠道为目标的资源整合;绩效评估、成员激励探索中的人员整合及双重组织结构中的组织整合。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组织领导 领导特征 整合

适应新的形势,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要对不同组织内部的领导活动有科学的认识及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伴随着中国非营利组织近二十年的成长才刚刚兴起,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的研究则是领导科学界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与其在社会生活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这类组织自身发展实践中的困惑又昭示着此项研究的深远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关于非营利组织,太多的提法似乎干扰着对其属性的把握。如“第三部门”、“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公民社会”,邻里组织、社区组织、公益团体、独立部门、非商业部门,社会经济(法国、欧盟)等等。以下表格1是关于不同学者对于一些称谓的描述。

表格1:非营利组织的称谓及描述

学者 莱维特(Levitt) 卡曾斯(Cousins,1982);胡德(Hood,1984) 布特勒和威尔森(Butler and Wilson,1990);古林(Gurin,1994) 比利斯(Billis,1991);克雷默(Kramer,1993) 肯德尔·杰瑞米和纳普·马(Kendall.Jeremy&Knapp.Martin1995) 海德利·罗德尼(Hedley.Rodney);王颖、折晓叶和孙炳耀 黑格尔;马克思;托克维尔;葛兰西;哈维尔 称谓 第三部门 非政府组织 慈善组织 志愿者组织 免税组织 中介组织 侧重点 强调这些组织相对于政府和私人企业的独立性 主要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里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 强调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于私人慈善性捐款 强调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志愿者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投入 强调国家的税法给予这些组织免税待遇 强调组织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之间以及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非行政联结”纽带 既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的、建立在志愿基础上的非商业性组织,也可以用于对所有这类组织的总称 公民社会 (资料来源:1、蔡宁,田雪莹:《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

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谓不同,反映了各国的学者知识背景和研究立场的差异以及世界各国对处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制度空间的侧重点不同,其最直接差异反映在对于非营利组织不同属性的把握上。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属性,目前较受认同的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的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1992)提出的五个特征。五特征法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中非营利组织的判定,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这五个特征分别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1。

对于萨拉蒙的五特征法的补充,国内也有将公益性作为第六点特征的说法2。

日本学者重富真一,根据亚洲国家的国情强调了利他性(与公益性相近)和慈善性。利他性将相互扶助为目的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排除在外;慈善性强调其开展活动的主要资金不能来自受益者,而应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受益者之外的其他主体。重富真一的属性标准比流行的“五特征法”严格,突出了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扶助救济的重要属性3。

在我国,1998年我国政府将设于民政部的原社会团体管理局改为民间组织管理局,“民间组织”一词从此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中国官方用语被正式使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尤其是十七大之后,“社会组织”作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之称呼开始与“民间组织”同时使用,并有取代民间组织提法的趋势4。目前我们把“民间组织”与“社会组织”均理解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即中国非营利组织(CNPO)=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间非企业。

目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中,完全符合萨拉蒙的五特征或六特征标准的少之又少,因而中国学者大多更倾向于从促进非营利部门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对非营利组织属性作更严格限定。如人大NPO研究所的康晓光教授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清华NGO研究所的王名教授也指出,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他认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组织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其余要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

邓国胜5、王绍光6、秦晖7等学者也都在非营利组织属性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张新文专门就我国目前行业协会的属性进行了探讨8,提出了经济团体之利益表达的结合体;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民间自治组织;服务为主导方向的专业社会组织;公共事务治理的居间载体四点属性。

从着眼于非营利组织内部领导研究的角度,笔者认为应明确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属性。美国学者沃尔夫(Wolf Thomas,1990)9对非营利组织属性的描述是:(1)具备公众服务的使命;(2)合法;(3)必须为一个非营利或慈善的机构;(4)经营结构必须排除私人利益或财物的获得;(5)其经营享有免除政府税收的优待;(6)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这包含前述的组织性,非营利性,但其所提到的使命属性未包含在前述属性中。德鲁克(Peter.F.Drucker)也指出,非营利组织,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导,经由能反映社会需要的“使命”以获得各方面拥护和支持;“募款的目的是支

12

Salamon L.M&Anheier H.K,Defining the Non profit Sector [M].London:St.Martin,1997 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6页 3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2006-11-08清华大学NGO研究所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组织管理局民间组织办公网页已由“中国民间组织网”改为“中国社会组织网”;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于2008年1月13日在北京成立。 5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

张新文:《非营利组织性质探讨----以行业协会为例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04,1. 9

Wolf Thomas: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Simon &Shuster,1990.6. 2

持非营利组织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将使命置于募款之下”。1 尽管“使命”属精精神层面,不像其余属性较容易判定,但作为不很发达的中国非营利组织来讲,使命属性有其重要内涵。

为此笔者认为从当前学界共识与中国的国情出发,非营利组织的属性应包含两层内容:1.在组织运作上,非营利组织要具有组织性、自治性、民间性和非营利性、公益性。其中根本的属性是非营利性,其利润要追加投入到活动中,不可以用于私人分配。2.在组织文化上,非营利组织需要有明确的使命。无论是公益性组织还是互益性组织,使命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前提,也是其非营利性的内在支持,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动。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属性与其分类密切相关,本研究所指的中国非营利组织与目前中国政府部门通称的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内涵一致,主要探讨社会团体与基金会类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考虑到其专业性,如医院、学校等,不作为研究对象。

二、非营利组织领导对传统组织领导方式的挑战

依据领导科学理论,在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内部领导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其与传统政府、企业组织领导(以下简称传统组织领导)的不同,中国非营利组织内部领导对用于传统组织的领导方式至少存在三类挑战。

(一)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变化对传统组织领导方式的挑战

随着中国非营利组织逐渐走向自治,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同营利组织及政府组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营利或政府组织中,领导者拥有对组织资源的掌控权,常常可以据此来调动追随者的积极性,由此在领导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而在非营利组织中,追随者往往是组织上财力、物力的提供者,他们才真正拥有对组织资源的掌控,于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由于组织资源的提供问题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领导活动中习惯性地把追随者称作被领导者,似乎在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关系上,追随者始终处于被动,而领导者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强势。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关怀被分析为人员导向的领导行为,对工作的关注被称作任务导向的领导行为,这是传统领导理论分析领导行为的基本维度。追随者应与工作物件一样在领导者的掌控中。而在非营利组织中领导者不再拥有其他组织中由于经济契约关系对追随者的掌控,也不再拥有对组织稀缺资源分配占有的特权。在非营利组织中,传统领导的奖惩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会失灵。由于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非营利组织领导对传统领导方式的最大挑战。

(二)决策依据不确定性对传统组织领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非营利组织对政府、营利性组织或捐赠人及志愿者存在资源提供的依赖,加之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多为服务性行为而非实物产品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决策依据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非营利组织领导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领导方式的挑战。

非营利组织领导的决策往往要首先考虑捐赠者或志愿者个体,或以捐赠者或志愿者身份出现的政府或企业2的偏好。如何在众多资源提供方的众多偏好中保持平衡且不偏离组织自身身使命的宗旨,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来讲的确是一种挑战。

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类的无形产品,产品质量的评定是一大难题,且这种产品大多是第三方受益,即捐赠者与志愿服务提供者本人不直接受益,购买产品方的意图与受益者的认可与承受力中间还有一个差异。因而对传统领导活动中评测机制与激励机制都构成了挑战。

11

2

彼得.德鲁克(译文为杜拉克):《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M].余佩珊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3-7.

建立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 3

由此也使非营利组织领导的决策依据产生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三)组织创新对传统组织领导方式的挑战

领导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组织的适应性,这必须以组织的创新为保障。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自主治理进程中的领导更要满足组织的活力与适应性,否则组织很难保证发展,也可能迅速淘汰。因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非营利组织来讲,组织创新犹如组织的生命。这就要求领导要调动组织内一切积极因素,保障组织的创新。而这种组织创新又暴露了传统领导活动的固有缺陷。在传统的一般领导活动中,一方面它倡导以严规苛法约束和控制人,以别有用心的技巧去操纵人,使人们百依百顺,埋首于工作,甚至沦为机构的奴隶或机械的某一部位的控制按钮;另一方面:它又奢望员工们能够拥有取之不尽的能量,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积极进取,并心甘情愿地竭诚奉献,使得组织能够在创新与积极应变中不断地走向辉煌。恕不知员工一味地谨慎遵从与思维灵活、主动创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与思维状态。这种规矩与灵活,限制与自由的矛盾是群体组织共同行动本身所具有的,因而这种传统领导活动中的悖论也是普遍存在的。

以上挑战从领导理论出发明析了非营利组织领导作为一类新型组织的领导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领导理论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对领导活动与领导理论不得不进行重新的思索。在对领导活动与领导理论的重新反思中我们期望能够去除传统领导方式对非营利组织领导的束缚,在探索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的实践中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领导科学理论的丰富完善增加基础性的知识积累。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初探

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特征表现在目标、使命的确定与思想意识形态的整合;以保证筹资渠道为目标的资源整合;绩效评估、成员激励探索中的人员整合及双重组织结构中的组织整合。

(一)目标、使命的确定与思想意识形态的整合

非营利组织使命优先,无论是出资人还是志愿者都依据一个普遍接受的使命从四面八方凝聚到一起。因此非营利组织中目标使命的确定是组织中的核心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非营利组织可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主要有六大类:健康护理、教育研究、社会服务、艺术文化、社团、行业协会、商会等。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组织倾向于拥有多重目标或使命,而这些目标或使命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从而导致领导者精力分散,使领导任务艰巨。且由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的基本特征,其组织的发展无法以利润这样一个具体且单一的绩效标准来衡定,因而在非营利组织中准确而客观的设立组织的目标与使命是领导者的一大课题。非营利组织不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为各种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感情宣泄的渠道。组织的目标与使命的根本来源于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形态往往是许多非营利组织建立的主要原因。建立这些组织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信仰,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实现其理想。这些信仰既包括宗教的、世俗的、政治的,也包括不同的艺术观以及对教育、科学、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特殊理论的认同。如何将诸多背景的意识形态整合为健康向上、为组织成员接受且具有公益性的组织目标与使命,是非营利组织领导的首要任务,也是组织中能形成合力的根本前提。

(二) 以保证筹资渠道为目标的资源整合

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大多来源于三个方面:社会捐赠、服务性收费和政府资助。据统计,1989年在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中捐赠收入占27.2%;包括技术成果转让、各种技术咨询及其他服务性收费占到37.9%。1 其余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补贴、服务合同以及免税优

1

谢泗薪,张金成,踪家峰:《西方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