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具体说来,就是人们把千变万化的“现象或事件”(即现实世界)分析为由“物体”(体词)和“动程”(谓词)而构成的结构,并把动程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抽象为有限的类型,即有限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一般称作“动—名”关系),这些有限的类型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P142)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和与之相配合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P144)

语义结构中谓词和体词的搭配规则就是句子的语义规则。

语义角色:句中的名词同动词(谓词)有种种语义关系,从这种关系出发,语义学中把这种名词称为“语义角色”。如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承受者等。

特定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特定语义特征的名词来充当,如作为动作的发出者的名词,往往需要有生命力的,记做[+有生]。

语义角色与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关联(见下文)(。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经验中的“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描写万千世界究竟要多少种语义角色?这跟词类划分一样有粗有细,“动程”可以粗分为较少的大类,也可以细分为较多的小类,于是,语义角色也随之有粗细多少的不同。下面介绍最粗略的分类:

“动程”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动作、性质、状态、使动: (1)猴子玩苹果 / 他跑了 / 我送了小李一本书 (动作) (2)花很红 / 眼晴大大的 / 冰化了 (性质 / 状态) (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大类——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这是最基本的语义角色,是直接参与动程的“物体”,没有它们,动程也就不成其为动程。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如(1)中的“猴子”、“他”和“我”。 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影响的食物,如(1)中的“苹果”、“一本书”。 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受益或受损者。如(1)中的“小李”。

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2)中的“花”、“眼晴”和“冰”。

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如(3)中的“惨案”。

5

作为人类经验映像的句子,还可以有一些外围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是句子可选但并非必须的成分,包括:工具、方所、时间。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如“小王用钥匙开门 / 小李用萝卜削了个飞鸟”中的“钥匙”和“萝卜”。

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如“在学校读书 / 从家里跑了 / 到北京旅游 / 放在桌上”中的“学校/ 家里/ 北京/ 桌子上”。

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如“在1997年我考上了大学/ 从8点起停止供电/ 到12点恢复/ 看了三天”中的“1997年/8点/12点/三天”。

语义角色同句法成分的关系:

首先,两者不同。句法成分反映的是语言符号间的关系,语义角色反映的是人类经验的映像。“猴子吃香蕉//香蕉被猴子吃了”——“香蕉”作为受事语义角色不变,而句法成分却有变化,或作宾语,或作主语。

其次,两者密切相关。(1)句子中,某个语义角色一定同时也表现为某个句法成分;(2)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不同的语言情况有所不同。英语中,受事只能在有明确的被动语态的句子中才能充当主语,汉语的受事,可以没有被动语态的标记。“鸡不吃了”,主语“鸡”可视为施事,也可视为受事,因而歧义。在德语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中,作主语的只有施事和受事两种语义角色,其他一概不能。而汉语中,与事也可以作主语,“小王已经送过了”,“小王”可以理解为受赠人,即与事。

另外,谓语动词的类型,可以决定句中将出现怎样或几个语义角色,如“送”(表示赠与的动词)要求施事、受事和与事三个语义角色,尽管有点可以省略。所谓动词的“价”,说的就是动词与语义角色的联系。

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P145)

上述语义角色、语义结构的讨论所涉及的句子,还是“普通的、一般的”的句子,还没有联系到具体的人、具体的时空,反映的是一般人类经验的映像。句子一旦落实了具体说话人、具体时空,那么反映的就是具体的这一个说话人的人类经验的映像。

句子与说话人、具体时空的关联,由句子的某些语义范畴及其表达来实现。这些语义范畴有:人称、时、指示、语气、情态等。

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现代英语中,名词的人称变化已经消

6

失(古代英语名词有人称变化),代词还有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种人称,而且有“异根”的形态变化(I、you、he/she/it)。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但也有三种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

时:是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根据“说话时”的定位而有“过去、现在、将来”不同形态;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可借助助词、副词、或特定的词汇来表达句子跟言语交际现场的关联(即句中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

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汉语普通话“这”表示“离说话人近”,“那”表示“离说话人远”。山西一些方言有“这”表近指,“那”表中指,“兀”表远指三分。英语中this表近指,that表远指,the表定指,a表不定指。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一般分陈述、疑问、祈使及感叹等种类。不同语气的句子往往有不同的格式和语气词。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某些特定“小句”来体现。小句如“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我确信”等。

通过以上语义范畴,将人类普遍经验具体化,成为个人(说话人)的经验,即将一般句子,变成个性化的现实的句子。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子的蕴涵、预设关系

词表达概念,句子表达判断。句子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做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如果句义所表述的现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则该句为”真“;反之,如果句义所表述的现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则该句为”假“。

语义学关注句子的真值,并非要把每个句子拿到现实世界中去检验,而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研究句子真值的逻辑演算,已成为语言学重要分支学科,人称“真值条件语义学”或“逻辑语义学”或“形式语义学”。本书不拟涉及此学问,下面仅简介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蕴涵和预设。

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即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⑴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⑵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⑶句子a为假,句子b可真可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

7

【⑴a真——b真;⑵b假——a假;⑶a假——b真/假】如:

a b

①李明买了猕猴桃 李明买了水果 ②李明感冒了 李明病了

③李明批评了张三 张三(有的人)挨批评了

注意:“水果、病”与“猕猴桃、感冒”有上下位关系;句③施事未出现,可理解为“有的人”,则“有的人”与施事“李明”也有相当于上位包含下位的关系。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子的预设。即,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句子a为假,句子b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

【a真——b真;b假——a假;a假——b真】 a、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 b、他有哥哥。

当a句为假时,作为蕴涵在或真或假,作为预设还需为真,所以,预设b句是句子a具有真值的前提。如“他”必须有“哥哥”,才可能说及“他哥哥昨天回来或不会来”的事儿。

补:蕴涵看宾语的上位词,预设谈的是主语,是a句成立的前提。 另外,预设有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的知识背景,将在语用节介绍。

第四节 语 用

语用及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研究语用的学问叫语用学(Pragmatics)。通俗地理解,语用学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WMorris)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莫里斯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分为三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他是这样定义的:“语用学研究符号和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和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而句法学研究符号相互间的形式关系。”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分支。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