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后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任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社会学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1934年起担任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丛书》主编;1941~1952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1955年任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1956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62~1966年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电影和品行》(1933)、《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1969)。

1937年,布鲁默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因讲授符号互动论和解释G.H.米德的思想而成为美国社会学界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主要观点有:①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他们既能视自己为客体,又能将任何客体置于互动情境中。②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在互动作用中,个人的行动具有创造性、建构性和可变性。③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也是行动者置入情境定义的客体之一,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展开的过程。④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做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研究活动本身应被视为一种符号互动过程,研究者应通过探索和检验过程使概念与经验世界结合起来。⑤理论应能解释互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社会学家主要依靠敏感性概念来建构理论。演绎推理方法不适用于社会学,只有持续的参与观察—检验方法才适合于互动分析。 12、舒茨

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他的思想深受M.韦伯和现象学创始人E.胡塞尔的影响。1932年,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1938年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1952年被该校提升为教授。在美国期间,他的思想受到哲学家J.杜威和G.H.米德的

影响,力图将欧洲的现象学和美国本土的符号互动论结合到一个与其原来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向中去。他的主要著述收入《舒茨文选》(3卷,1962~1966)。另著有《生活世界的结构》(1973)等。

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

13

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类知识和社会实在即现实都是通过主观经验构成的,社会学必须重新建构那些能使人们共同感觉的知识赖以建立的概念和类型化手段;人们不能找到任何关于知识或意识的抽象规律,所以像胡塞尔先验现象学那种极度抽象的哲学方法,社会学是不能效法的。社会学应该对互为主体性的创造和保持进行经验研究。为此,他把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互为主体性”引入社会学。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就是对胡塞尔来说的“生活世界”。它是先于任何一种客观的、科学反思的世界,不被反思也不被分析;是意识的意向性客体,只能被理解为现象(即意识)给予的具体性世界,是一个直接具有真实生命活动的“活的”世界。他认为,人类通过互为主体的经验建立起思想规则、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烹饪法、信息等,人们总是在学习这些日常生活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生活。这些知识正如我们所经验到的一样是一种实在。我与他人交换位置,我们两人便会对世界具有共同的经验和看法,总是经历着和分享着一个共同的世界。这一设定可以把对社会的把握合在一起,成为对整体社会的认识。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舒茨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中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肤浅独断的不满,要求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对传统社会学进行彻底理论反思基础上建立起与研究人的行为相适应方法。他的观点对P.伯格、T.卢克曼,以及H.加芬克尔的民俗学方法论具有重要影响。 13、米德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1863年 2月27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策。1887~1888年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后去欧洲学习心理学和哲学。1891年任密歇根大学副教授,1894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主要著作有:《心理的定义》(1903)、《精神、自我与社会》(1934)。

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

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见社会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

14

社会关系。

米德认为,“自我”源于社会相互作用,象征符号在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而是在对语言等符号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见社会角色),并获得社会反馈,从而学会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思维,产生自我意识。米德指出,自我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模仿、游戏及竞赛。人格发展是个体在与他人用符号交往中掌握社会观点的过程,个体不是社会预制的印记;人格发展是社会存在通过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施加影响并引起变化的过程。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在心理学界及社会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中一个重要学派。 13、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生于密歇根州安阿伯市。1887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学士学位。1890年重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1894年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人性和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等。

库利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心理学本能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生活不可还原为生物本能的特殊属性。他认为,人的

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自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家庭、游戏群体和邻里是形成这种社会性人格的“首属群体”。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社会生活。库利还考察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人格的影响。认为在社会分工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个人活动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以其完整人格介入单一的群体活动。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社会分化的加深,出现了许多次属群体,首属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相对地逐渐减弱。由于个人同时分属于若干群体,因此个人往往以其受过训练的专门化部分参与各群体活动,整个社会关系呈现非个人化的趋向。在研究方法上,库利强调对行动者主观意识的理解,要求社会科学家运用影像和联想的反省方法,从内部了解和认识行动者的动机,并以此解释社会行动的意义。库利的这些思想对当代互动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15

14、戈夫曼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1922年 6月11日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196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45~1951年间曾在设得兰群岛从事实地研究,并据此写出他的第一部

重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其他主要著作有:《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和《交谈方式》(1981)等。

戈夫曼深受H.G.布鲁默等符号互动论者的影响。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理论观点主要有:①在人际交往形式的研究中首创“拟剧论”。认为社会不是自行调整的,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社会秩序或某一特定行为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由于人赋予它们以重要性。在互动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自我,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通过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给人们留下某种印象。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从而使自身的形象能恰到好处地为自己欲达的目的服务。②在对异常行为的研究中提出“污记说”,即对能够损害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声誉的社会标记的研究。戈夫曼认为,有些污记是先赋的(如种族或部落和生理缺陷等),有些污记则是自致的(如同性恋、性病和犯罪经历等)。污记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戈夫曼还由此提出“越轨生涯”的概念,认为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就迫使他们与其他异常行为者为伍,其结果强化了他们本来准备放弃的行为。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得到广泛的赞同,他是美国社会学界中的一位

重要人物。

15.达伦多夫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