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微生物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一章 原核生物

1.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2.细菌: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集团。 4.菌苔:多个纯种菌落连成一片即形成菌苔。 5.细胞壁:质膜外的刚性结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胞特有形态,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提供支持

②具有分子筛的功能,阻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防止细胞渗透裂解 ③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6.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可分为脂磷壁酸(与细胞膜相交联)和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两类,有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2类。 功能:1)浓缩细胞周围的Mg2+, 2)作为噬菌体的特异吸附位点, 3)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 4)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

7.外膜: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结构,由磷脂、脂多糖和多种外膜蛋白组成。 8.脂多糖(LPS):O –侧链(O 抗原)、核心多糖、类脂A组成。 功能:作为一种毒素(类脂A)

结构多变,保护细菌免受宿主防御(O 抗原)

使细胞表面带负电荷(核心多糖),吸附镁钙等2价离子,稳定细胞外膜结构(类脂A) 噬菌体的吸附受体 选择性吸收功能

9.周质空间:质膜与细胞壁(G+)或外膜(G-)的空隙。

10.缺壁细菌:包括在实验室中自发缺壁突变形成的L型细菌,人工方法去壁得到的原生质体和球状体,和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支原体。

11.聚β-羟丁酸(PHB):是细胞内贮藏颗粒中的碳源,具有贮藏碳源、能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存在于固氮菌,芽胞杆菌中。

12.异染颗粒: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是迂回螺菌,白喉杆菌的磷源。具有贮藏磷、能量和降低渗透压的作用。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 13.蓝藻颗粒和藻胆体:是贮藏于蓝细菌中的氮源。 14.硫颗粒:作为一种能量贮藏物,常见于紫色硫细菌。 15. 磁小体(magnetosome)主要成分Fe3O4 主要在于:

水生螺菌属(Aquaspirillum)、嗜胆球菌属(Bilophococcus) 使菌体顺磁力线排列。

16.拟核:无膜包被,不规则形状,染色质体存在的区域,每个细胞通常只有一个染色体。 17.质粒:通常为闭合环状的小DNA 独立于染色质体存活复制 不是生长繁殖所必需

可能携带某些特殊性状基因(如抗药性)

18.糖被:细胞表面的多聚糖和蛋白网状物,可分为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荚膜由多聚糖和蛋白组成,组织紧凑不易从细胞脱落。粘液层与荚膜结构相似,但易扩散,松散和易脱落。 功能:抵御宿主防御(细胞吞噬) 抵抗外界恶劣环境(干燥) 表面附着作用

免受病毒侵染和细菌掠食

保护细胞免受化学物质伤害(去污剂) 运动性增强 抵抗渗透压迫

19.鞭毛:是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包括3部分:鞭毛丝, 基体, 鞭毛钩。鞭毛丝是中空圆柱体,由鞭毛蛋白组成,一些原生动物的鞭毛丝被一层鞘包裹;基体是一系列驱动鞭毛旋转的环;鞭毛钩联结鞭毛丝和基体 。 鞭毛形成:

? 自组装(不需酶或其他因子协助) ? 涉及许多基因和基因产物的复杂过程 ? 新形成的鞭毛蛋白分子通过中空的鞭毛丝传输 ? 自顶部延伸而非基部延伸

20. 菌毛:纤细,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可调节细菌的吸附性。 21. 性菌毛:结构与菌毛相似,但较长,较粗,数量较小(1-10个/细胞),交配所必需。

22.芽孢:在某些细菌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每一营养细胞只形成一个芽孢,故芽孢无繁殖功能。芽孢从外至内依次为:孢外壁、芽孢衣、皮层、核心(芽孢壁、芽孢质膜、芽孢质、芽孢核区)。 芽孢具有强抗逆性的机理: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的透性低,且皮层离子强度大,使皮层有很高的渗透压,夺取核心的水分。使皮层膨胀而核心高度失水,增强了芽孢的耐热性。且DPA-Ca(吡啶2,6-二羧酸钙)能稳定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增强耐热性。

23. 放线菌:(G+C)%高,革兰氏阳性,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大多为好氧菌。主要结构包括基内菌丝(营养、排泄)、气生菌丝、孢子丝。通常不运动。

24.蓝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的大型原核生物。大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一些为无机光合自养型,有些能在黑暗中化能异养生长。

25. 立克次氏体(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有革兰氏阴性细胞壁,无鞭毛。以二分裂繁殖,存在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

26.衣原体(衣原体门):革兰氏阴性,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二分裂繁殖,缺乏产生能量的酶

系。具有感染力的细胞称作原体,细胞壁厚、致密,抗干旱。进入寄主细胞后,转化为无感染力的细胞,称作始体或网状体,在细胞内繁殖形成包含体(微菌落)。后转化为原体释放。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27.支原体(厚壁菌门):无细胞壁,革兰氏阴性,最小型原核生物。质膜含固醇机械强度较大。通过二分裂或出芽繁殖。大多数为专性厌氧。有机营养型。

28.古生菌:细胞壁中不含肽聚糖,有些含假肽聚糖(N-乙酰葡糖胺-β-1,3-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L-Glu-L-Ala-L-Lys肽尾,L-Glu一肽桥)。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内含闭合环状dsDNA。DNA复制蛋白与真核生物类似。质粒很少。RNA启动子与细菌类似。核糖体70S,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1.真核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 真核生物鞭毛和纤毛:长而少的为鞭毛,短而多的为纤毛。摆动。两者结构一致。鞭杆由9组二联微管组成,中央另有一对微管,为“9+2”型。二联体由A、B两条亚纤维组成。其中A为完全微管,上有两条动力蛋白壁,B为部分与A共用。基体由9个三联体组成,为“9+0”型。

3.菌丝: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根据菌丝是否存在隔膜,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根据功能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固体营养基质内部,吸收营养物;气生菌丝伸展到空间,有繁殖功能。

4.菌丝体: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

5.子实体:气生菌丝体的特化成的繁殖器官,其里面和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由气生菌丝交织成垫状、壳状等。

6.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7.霉菌:丝状真菌的俗称,指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8. 蕈菌:又称伞菌,指能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9. 芽痕:芽殖是酵母菌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成熟细胞长出一个小芽, 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体继续长成新个体,在母体上留下芽痕。

10. 真菌丝:酵母菌进行了一连串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相连,其间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

11.假菌丝:酵母菌进行了一连串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第三章 病毒

1. 核衣壳: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核心是病毒粒中心的核酸,衣壳是核心周围的蛋白质。 2.温和噬菌体: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

3.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随宿主细胞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1.碳源: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2.氮源: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3.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4.生长因子:微生物正常生长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5.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真菌、放线菌及部分细菌。

6.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需要从外界吸收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乳酸菌、动物致病菌、支原体等。

7.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型微生物:一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合成并大量分泌维生素等生长因子。阿舒假囊酵母-维生素B2;谢氏丙酸杆菌-B12;杜氏盐藻合成-胡萝卜素。 8.水活度值:微生物对水的需要程度(水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9.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光能,以简单有机物(醇、有机酸)为供氢体同化CO2 。

10.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11.化能自养型营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取得能量,并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光能(自养)无机营养型:以光为能源,无机物为氢供体同化二氧化碳。其中环式光合磷酸化不产氧(紫硫细菌、绿硫细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产氧(蓝细菌、藻类)。

光能(异养)有机营养型:利用光能,以简单有机物为氢供体同化二氧化碳。紫色非硫细菌。

化能(自养)无机营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以二氧化碳为碳源。生长缓慢。(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黄细菌)。

化能(异养)有机营养型:通过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12.细胞膜运送营养物质的方式

①单纯扩散:被动运送,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包括孔蛋白在内)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让小分子物质(H2O,O2,CO2,乙醇,某些氨基酸等)被动通过。速度决定于浓度差、分子大小、溶解度、温度等。非特异性。

②促进扩散:借助载体蛋白,不耗能的扩散性运送方式。有特异性,速度较快,浓度差,有饱和效应。同时具有可逆性。

③主动运送:耗能(ATP、质子动力提供能量),必需载体蛋白,特异性,能逆浓度梯度运输。 ④基团移位:耗能,必需载体,被运输物质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13.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种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从而产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例:伊红美兰乳糖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1.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lation):指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乙酰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3-二磷酸甘油酸),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