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它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该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是该体系的组成部分 E.环境保准也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

2.以下污染防治立法中,属于行政法规层次的有( BCE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C.《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3.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关系是( ABCDE )

A.基本法是单行法的立法依据。 B.一般来说基本法是在单行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单行法是基本法的具体化

D.基本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单行法则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作出规定

E.它们同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4.我国目前对加强自然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BCDE ) A.我国目前对重要的环境要素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很不完备 B.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C.我国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D.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E.我

5.我国《民法通则》中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规定有( ABCDE )

A.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B.关于公民人身权的规定 C.关于无过失责任的规定 D.关于人身伤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E.关于诉讼实效的规定

6.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包括( ABCDE )

A.民法中的环境侵权B.经济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C.刑法中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

D.劳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E.行政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7.我国已经制定的现行有效的环境质量标准有( ABDE )

A.《渔业水质标准》B.《农田灌溉水质保准》C.《大气环境质量标准》D.《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8.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有( ABCE )

A.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做不同分类 B.可以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分类 C.可以按照其所调整的环境要素或环境问题分类

D.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 E.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分类比较清楚,可以作出全面的归纳。 按调整的社会关系,分为如下四类:⑴土地利用规划法;⑵环境污染防治法;⑶自然保护法;⑷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一.单选题

1.下列立法活动属于狭义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是( A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或废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活动B.国务院制定环境与资源

保护行政法规

C.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 D.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

2.国家环保总局可以制定( C )

A.环境法律B.环境行政法规C.环境行政规章D.环境单行条例 3.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表述错误的是( C )

A.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一般是参照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的形式来进行 B.国务院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的立法规划

C.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的立法规划 D.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立法规划 4.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文献是( D )

A.《里约宣言》B.《增长的极限》C.《封闭的循环》D.《我们共同的未来》 5.省级人民政府可以颁布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生态学依据主要是( D ) A.物物相关律B.负载有额律C.相生相克律D.时空有宜律

⑴“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美国白蛾、鼠—蛇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及鼓励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定。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的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

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⑸“时空有宜”律。即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有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环境管理中的区域性原则,即往往实行地方法规优先原则。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依据生态学上的( A ) 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

7.我国提出“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律工作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是在哪部法律、法规中( B ) A.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B.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C.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D.1986年《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8.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D )

A.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的 B.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二是“限制”

C.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对国家和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行全面的变革

D.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9.经济刺激方法中,属于市场刺激方式的是( C ) A.价格B.税收C.排污权D.补助金

10.对环境法规进行经济分析起源于( A )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二.多选题

1.生态学上的“相生相克”律体现为环境于资源保护法中的( BD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物种保护制度C.以产定供制度D.动植物检疫制度E.土地利用制度 ⑵“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美国白蛾、鼠—蛇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物种保护制度体现了生态学中的( ABC ) A.无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E.负载有额律 3.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有( ACDE )

A.它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最早提出来的 B.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护环境 C它强调更新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 D.我国在1994年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E.它的首要要求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

4.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非市场类刺激手段包括:( BCDE ) A.排污权交易B.环境税C.环境标志D.抵押权E.环境保险

1、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的方法和经济刺激方法两大类。 经济刺激方式又包括市场刺激和非市场刺激两大类。

市场刺激方式:即依照柯斯定理,先根据允许产生的污染物数量设定“排污权”,再将“排污权”作为市场交易的标的予以流通或消费,最终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

非市场性刺激:则是由国家通过价格、税收、标志、抵押金、补助金、保险、信贷和收费等手段迫使生产者或消费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费用纳入其经济决策之中。 5.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手段主要包括( ABCDE ) A.国家制定环境法律直接对污染物排放作出规定

B.国家制定法律对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予以规定以控制污染的排放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E.价格、税收、标志、抵押金、补助金、保险、信贷等 6.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表述错误的是( ABCD )

A.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二级多元体制 B.二级是指国家和地方二级

C.多元指除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外,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立法权 D.地方级立法包括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E.国家级立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7.以物物相关律为生态学基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主要有( AB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土地利用规划制度C.捕猎期制度D.总量控制制度E.草畜平衡制度 8.下列对编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表述正确的是( ABCE )

A.应根据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对立法提出的要求来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 B.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应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C.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来进行 D.各地方不需要编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

E.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各法律之间、部门之间的重叠、矛盾或冲突

第六章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 一.单选题

1.根据我国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负有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职责的是( A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 D.有排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环境保护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2.我国中央一级渔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机构是( C ) A.林业局B.环保总局C.农业部D.水利部 3.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 A )

A.污染控制B.野生动植物保护C.土地利用规划D.城市垃圾管理 4.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 C )

A.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B.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保护环境 C.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D.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和生产力布局等各方面的关系。

5.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A ) A.消极的限制手段 B.被动的治理手段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全面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6.首次提出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是“防重于治”的是( B )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D.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第三阶段,综合防治时期。从20世界60年代至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转变的标志是1979年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提出的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防重于治”。得到了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赞同。 7.环境管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在( C )

A.19世纪50年代B.20世纪初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把环境与资源管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的时候。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 8.以下国家中设有高于部级的环境保护独立机构的有( D ) A.英国B.加拿大C.德国D. 日本

9.下列不属于咨询性环境保护机构的是( D )

A.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B.英国的皇家污染委员会C.日本的公害对策审议会D.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 二.多选题

1.环境管理中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 ABCE )

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D.技术性原则E.协调和规划原则 2.具有代表性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体制类型有( ABCDE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