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我接触到《道德经》完全是偶然的。开始我只是陪一个同学去上《道德经》的选修课,可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对“大道”的执着信念很快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祖老子的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明。在因特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我很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也许是时间太匆忙,也许是原文过于晦涩,通读之后,我对《道德经》的含义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弄懂《道德经》的深刻含义,我每周按时去课堂听老师讲解。渐渐地,“大道”这个原先看起来虚无缥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实实在在理解并感受到的力量。 大道,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蕴含着宇宙万物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一般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大道是比水还柔的至柔之物。因此,大于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无所不至,作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它是一种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虽然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诠释着世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大疲乏又是永恒的,纵然是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它也不会有所变更,在漫漫长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兴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绝不会随之减弱、衰亡,因为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着。

《道德经》还有许多关于人应修道修德的阐述。 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

的生存必需品。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有太多的事使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旧的欲望刚满足,新的、更大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无疑是与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与别人争:争分数、争名次、争奖励??我太在乎结果了。因为好胜心不允许我失败,我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竞争才能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竞争的结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应该将胜败荣辱置于脑后,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结果,一切随缘就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平静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于“处弱”和“处下”,这是我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且不说历史上众多以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路边的野草,以其细小柔弱之身躯,竟能顶开压在其上的硕石,顽强地生长,即使被大火烧尽,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做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一样。“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于摧之,人高于行,众必诽之”。“示强”的结果只能是受到众的围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处处夸耀表现自己,总要显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实际上,这种炫耀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对于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人,人们会嗤之为“半瓶子醋”;对于那些确有过人之处但喜欢到处表现的人,则往往会因为过于出风头而遭到大家的不满甚至妒忌,其结果往往也不会很好。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种场合非常谦虚,对任何人都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正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也”。只有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道德经》提倡对待他人应该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争论不休。如果置身事外,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只会破坏人际关系,徒增烦恼。而在当事人看来,大动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对方占了自己的便宜。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只要将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将“我的”分得那么明确,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洒脱一点既可以融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使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因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容忍下属的过失和偶尔的“恃才傲物”,而一个杰出的下属则必须忍受上级的苛求和有时的“无理指责”。

回顾所学、所思,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道德经》不仅我喜欢,就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从年轻的学生到成熟的学者,从普通的白领到商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都会

从那里汲取到滋养。《道德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管理艺术。《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是遭遇挫折者的心灵慰藉。在现代专家的解读之下,《道德经》就当代中国社会也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老子《道德经》确实是一本专门讲道讲德、修道修德的一本书,它始终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现在,我就对《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这个话题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2.

近几年大学生在学习上、就业上、爱情上、人际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嫉妒、报复、自杀等;究其原因出现在哪里?许多资深专家也做出了明确的断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不应该犯有这方面的错误,但事实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趋向功利方面太重,而对拯救自身本质的学习与发展有明显欠缺,自然,对于思想文化学习和掌握程度也十分落后。当代的大学生喜欢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例如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写论文都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借鉴同学或者是在网上的摘抄,以为可以欺骗老师、教授蒙混过关。喜欢唾手可得、占小便宜等,以为自己聪明做得不错,但实际结果却反之。

我认为,道德既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可以把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成。一种道。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而德又是一种好的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然而《道德经》,却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

那么老子《道德经》究竟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呢?

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

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

2.其次体现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与关注,固有其合理之处,但自私心会不会因此而助长,实在难以预料。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意义调节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众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告诫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谋私利,就可以万事无忧“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适可而止,就能避免灾难。道德经在涉及人生价值提出了无私、简朴、知足等等多种观念应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3.再次体现在人际观方面。

人际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称为为人处世。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喜欢和舒服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道德经》上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谓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上好的德行来教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也符合“道”的要求了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