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先生与“儿童读经”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王财贵先生与“儿童读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定,要除暴安良,他很細心地去防止社會這裏那裏出問題。這類型的老師,很認真改作業、管秩序,他很警覺地防制學生在這裏那裏疏忽或作怪,這種老師往往能把一個班級管得很好。他比挑磚頭好像好多了,但是,因為也沒有進到“人性”的層次上,做“啟發”的教育,這些學生只在老師按表操課、嚴格作業、精緻管理的教導下,用功再用功,應試再應試,但是不是真有生命的長進呢?還是在他管理的這一段時間內,有家長所認為的成效,但過一陣子時間呢?轉了一手,換了老師呢?孩子畢業了呢?這一輩子的意義呢? 更進一步的是理想中的老師,他也不是不認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學生,但他認真有另外的方式,他管學生有另外的手法。就是:你與其努力挑磚頭,為什麼不把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發展的,或者認為他也是可以自動的?你與其“抓小偷”,何不把你的子民培養成有德的君子,警察不就輕松了?

所以做一個老師要有智慧,就是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瞭解,要通達人性。我們要知道,人的生命深處,都有一種追求長進的動力,人性本來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現實上的人,是真有一些毛病的,如怠惰懶散、自私自利、浮躁貪頑,但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在現實中蒙上的一層陰影而已。在這陰影之內,人還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內在的、本質性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萊州德謙學堂的王海艷老師曾說:“看了王教授的?教育的智慧?,我們就

在引導孩子,讓他光明的好學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合二為一,”她說,“只要一個老師信任孩子,孩子是很容易被引導的,他們自己就能替自己規範行為,還會互相提醒監督。”“有一次,學堂組織看電影,一個孩子看到一半突然跑出去,電影結束後,我們發現她的自行車不見了,別的同學都很著急,我說沒事,她一定是回家了。果然,她父親很快打電話給我說,孩子是不是犯什麼錯誤了,今天突然跑回家打了盆熱水要給我洗腳,我說沒有,你的孩子很好,她今天看了一個講孝道的電影,也許她覺得應該馬上向父母表達她的心意。”

在讀經教育的方法上,尤其對於老師的要求上,從來只注重他有沒有天性的靈明,有沒有“智慧”,而非注重“才華”。因為,有沒有智慧,是教育成敗的核心力量。而才華,只是週邊的配備。

深圳儒願學堂的蔡孟曹老師也談過他在辦讀經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深刻反省:“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讀經。就像王教授在?教育的智慧?裏面講到,生命都是好學的,生命都是向上的。如果我們覺得孩子不可救藥,那麽孩子可能真的無藥可救。所以讀經老師,最好就是坐在那裏讀自己的經,不要管孩子太多,只要不影響別人就好,只要孩子在讀經課堂上,相信他一定會讀經的。只要讀一點,就賞識他,再鼓勵他讀, 讓他找到成就感就是讀經最大的樂趣。

在我們學堂也出現過孩子打架的事。我是心平氣和面對他們並安慰他們,問清楚事情的經過,當一個孩子把剛才打架的過程描述一遍,雖然有不滿但他也已經在反省了,然後再問另一個孩子,剛才的情況是怎麽

樣,他也說一遍,另一個孩子也完完全全知道自己哪裏做錯了。人本就有很強的反省能力,出現問題後老師是要引導他們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原諒別人進而彼此道歉,其實這個時候他們的心靈已經在成長了。如果情形較嚴重,為了避免以後再發生,老師應該給他們一點警戒,就是打手心,只要我們理性,大部分孩子這時候是願意接受懲罰的,當孩子把手伸過來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跟他講——如果很疼,你就哭,我想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有些父母和老師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惡狠狠的說,我打死你都不准哭,我想這是不理性的,這是對生命的褻瀆。所以,當我們能夠理性去面對孩子的時候,犯錯的孩子的心中是願意接受懲罰的,孩子的內心深處是感動的,而不是憤怒的、憎恨的。

我一直希望所有的學生面對我的時候,他是內心是快樂的、從容的,而不是害怕的、緊張的。只要我們理性面對,孩子自己犯錯誤的時候,他自己會承認的,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我覺得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會越變越好,越來越懂事,如果我們覺得某個孩子不可救藥,那麽這個孩子可能真的無藥可救。”

所以,在讀經教育的方法上,尤其對於老師的要求上,從來只注重他有沒有天性的靈明,有沒有“智慧”,而非注重“才華”。因為,有沒有智慧,是教育成敗的核心力量。而才華,只是週邊的配備。一個有智慧的老師也許未必有才華,但一個有智慧者,一定不會排斥才華。一個用心於智慧的老師,或許沒學過時下的教育學,但他只要一開始學,也可以很輕易地把各種教育學的內容吸收進來,並且因為他心中有個超越的主體,

於是可以把各家的教育學理融會貫通起來。這樣,一個用心於追求教育智慧的讀經老師,經過兩三年,他的教學能力就很快超過一般老師,因為他是一個有智慧又有才華的人。

尤其在談到“品格”教育的問題上,王財貴先生有一段相當精彩的論述,也摘錄於此,算是對此一主題的終結:

“教育上比較深比較難比較可貴的的是“品”的教育。有關“品格”的教育,又可分兩個層次:“德行”和“德性”。

“德行”,即有規範的生活和動作。因為它已涉及到“生命”,所以比“知識和技能”的意義更深遠些,所以更“渺茫”些。不過,“德行”,還是生命的“外在的”“表現”,因此,也是可以觀察得到的,甚至有的人認為是有“標准”可循的,因此,也可以客觀地評審出成績來。但畢竟這是比知識還要深刻而活轉的東西,所以必須要有一點良心的家長和老師,才能注意到這裏。也必須政府的頭腦比較清明了,才會注意到這裏。

教育工作中,最難教學的,是“品格”中的“德性”,即如治國平天下之胸襟,悲天憫人之懷抱,又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志氣,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於我,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的向往等,這是從生命內在而發起的人生智慧,其根在“人性之深處”,在所謂“天命之謂性”處。這本來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源頭,也應是教育工程追求之最高目的所在。但,因其深遠莫測,所以難以調理,所謂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故能識知者鮮矣!”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