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战为视点透视与反思中日国家大战略对抗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以抗战为视点透视与反思中日国家大战略对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为完全能做到速战速决的日本主战派,最终使日本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沼中而走向了彻底的失败。

“七七事变”的爆发实际上宣告了蒋介石的忍辱负重型“韬光养晦”战略的失效,国民政府也意识到,如果华北、平津丢失,则中原、华南地带的防护大门洞开,有可能再次重演以往金蒙满南下灭中原和整个中国的一幕。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蒋介石一改妥协退让的政策,响应中共和全国人民要求一致对外抗战的呼吁,发动抗战总动员,号召全民抗战,誓死抗战到底。一方面派兵北上增援华北地方当局宋哲元部坚决抗日,另一方面召开国防会议,制定了改变日军南下为西进的诱敌战略,并部署重兵于山西中条山一带,随时侧击日军沿平汉线南下。此时恰逢日军在上海挑衅、试图重演“一二八事变”转移世人视线之际,国民政府当机立断,重兵猛攻在上海虹口日租界的日军,“淞沪抗战”正式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随着战事吃紧日军不得不把聚集在华北的大部分兵力调运上海,双方在上海弹丸之地汇聚了百万之众的大军。

国民政府的战略判断在于,形势发展已经逼迫必须在没有完全做好全面准备的条件下进行抗战,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尽量避开与敌进行战略决战,充分利用中国地大人多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抗战,不断消耗日本的战争潜力。这一“持久战”战略也同时为毛泽东、李宗仁和胡适提出,成为了国共两党的战略共识。“持久战”战略尚涵盖了“全面抗战”战略:即“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国民政府从战略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解释

为,中国不怕鲸吞,而怕蚕食。鲸吞之祸,显而易见。蚕食之祸,缓而难察。敌若持慢性蚕食政策,忘我不知不觉之间,则难保不存因循苟且之心,懈其同仇敌忾之气,训至被次第宰割。而今大祸当前,则不容反顾。国民政府的“持久战” 战略还包含“苦撑待变”战略,即只要中国能坚持抗战三至五年,随着日本对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的占领,必然彻底消蚀掉英美的在华利益并彻底推翻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而必然与其直接相撞,中美英共同对抗日本的战略同盟必将形成,此即日本灭亡之时。

国民政府的“诱敌战略”是基于中国“东低西高”、“南北通畅”的地形地貌特征制定的,只要引导日军变南下为西进,当日军进入了平汉线和汉粤线以西的山区高地,其机械化装备无任何发挥余地,且只能仰攻高阳之地。因而,只要中方能坚守住川、滇、黔等西部山区高地省份,即便其他省份陷落,中国亦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实际上,国民政府的“持久战”战略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既要全面抗战又不敢真正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发动群众就不能有效做到持久抗战,其“持久战“战略的效能便大打折扣。毛泽东则从“人民战争”的立场解释“持久战”与“全面抗战”,指出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实现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这一战略思想完全克服了国民政府即要全面抗战又不敢真正放手发动群众的自相矛盾。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提出了为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游击战”战略,“人民战争”战略与“游击战”战略的结合,直接将兵力有限的日军置于内外两线作战的忙乱境

地之中,使其腹背受敌,由此加速了日军的败亡。从间接路线战略角度来看,其效果与拿破仑陷入西班牙、为英西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战争所困、最后引发其败亡一样,其意义怎样估价都不为过。

可以说,中方在抗战中制定的以“持久战”战略为核心的“持久战”战略、“诱敌” 战略、“游击战”战略所构成的战略体系,打中了日本战争潜力小、兵力有限、资源有限的死穴,克制了日本“速决战”战略的实施及其效能,做到了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并避己之短,其胜利是迟早的事情。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这点。

当日军付出重大代价占领了上海之后,又死伤六万人占领了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南京,再经过台儿庄大战到武汉战役,均是在遭到大量伤亡和中国军队及时撤出而始终无法有效的进行战略决战的情况下占领空城的。至此,日军精疲力竭,战线也只能胶着对峙于平汉线和以后的汉粤线附近,日军终于发现要征服中国所需要的不是三个月时间,至少是三年。且由于兵力有限,加上关东军八十万主力必须防范苏军而不敢进入关内,日军只能沿着铁路线占领附近的大中城市进行线式和网格式战略布局,广大的农村则无法有效染指,这就给中共敌后游击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日本从此陷入了中国地大人多的“汪洋大海”之中。于是,日军不得不重新制定了“长期战”战略来替代“速决战”战略。

根据这一“长期战”战略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战争资源消耗巨大,日本不得不在国内宣布全国总动员,实行战时经济体制、粮食配给等。同时将“以战养战”战略发挥到极端,不仅要保障而且还要继

续挖掘已达最大饱和度的满州和华北的煤铁粮等战略资源的“潜能”。另一方面,基于在军事上无法击垮和消灭中国军队,日本不得不使用政治战略来配合军事行动,对国民政府屡屡进行“诱和”,一旦遭到失败就继之以发动有限的军事打击,力图给予中国军队以重大杀伤,从而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意志,这种“以战逼和”成为1939年后两军胶着对峙状态下日军的主要战略。同时,日本还使用“以华制华”战略,大力扶持各地伪政府、汪伪政府和各级维持会,大量组织伪军,以此解决兵力不足、人力有限的问题。自然,这两大战略在中国人民誓死抗战到底和全民抗战面前效果十分有限。

最令日本军部与政府焦虑的是,日军的机械化装备、坦克、飞机需要大量的钢材与石油,这些物质主要依赖从美国进口。随着陷入侵华战争日益加深,一直力图摆脱对美国战略物质依赖的日本就越是依赖美国的供应;而随着日本侵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构建“大东亚新秩序”来实现日本的“门罗主义”,就越是与英美尤其是美国直接产生不可调和的战略冲突,如此,就会遭到美国日益加强的经济制裁,这种经济封锁战最终会让日本慢慢窒息而死。事实是,就在“七七事变‘爆发不久,罗斯福总统就发表了著名的“防疫隔离”的演说,并于1938年开始以贷款方式援华,1939年6月美国宣布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随着日美矛盾日趋激化,美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以废钢和石油“禁运”为武器迫使日军从中国撤兵和阻止其“南进”。同时,英苏也与美国一起合作寻找遏制日本的方式,英国通过香港水路、安南铁路和缅滇公路向中国输运战争物质,苏联不仅于中国在“七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