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陈振明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公共政策学-陈振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②政策维持:在实施中对政策或计划的分析来确保它按照设计得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 出现无意的改变。

③政策监测:在政策或计划实施之后对变化的记录。

④对政策目标是否完成和政策是否应该继续执行、修改或终止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作用。邓恩认为包括:监察、审计、核算、解释。

政策监测的目的是描述政策如何运作的,记录政策实施之后出现的变化,说明政策实施情 况与结果的关系,并评估其执行结果。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测,可以找出政策目标与 执行手段之间、预期政策目标与实现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从中寻找 解决问题新办法。如,调整政策目标、加大执行力度、重新配置资源。

9、政策监测的方式与技术。 (1)

社会系统核算:允许分析人员对主观和客观社会变化进行监测的一种方式和一套

方法。主要分析因素是社会指标。 (2) (3)

社会实验。

社会审计:监测投入过程、产出及影响的关系。

(4) 综合实例研究:对执行公共政策的过去努力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比和评价。

(5)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有规律地提供关于政策或项目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来监测政 策或项目过程。 (6)

绩效监测系统:结果为本、绩效评估。

第九章、结果评估

1、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 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 的依据。

2、政策效果: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其内容包括:政策预定目 标的完成程度;政策的非预期影响;政府行动引起的环境变化;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 本。 (1)

直接效果:政策实施对主体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作用。必须

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对象。

(2) (3) (4) (5)

附带效果:政策执行后产生的政策制定者预料之外的效果。 意外效果:政策执行后所产生的政策制定者预料之外的结果。 潜在效果:短期不易察觉,今后长期表现出来。 象征性效果:符号输出、政策输出。

3、政策评估的意义:政策评估对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不弊端和障碍,增 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 (2) (3) (4)

是检验政策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基本途径。

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依据:政策继续、政策调整、政策终结。 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4、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1) (2) (3) (4) (5) (6)

政策评估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 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

其中,人为的抵制是最直接、最严重的困难。

5、政策评估的过程。(看案例分析总分) (1)

准备阶段:①确定评估的对象。②制定评估方案:包括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

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③挑选和培训人员。 (2)

实施阶段: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惧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

效益等方面的信息。②综合分析政策信息。③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 得出评估结论。

(3)

结束阶段: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6、政策评估的模式。

A、效果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导向模 式、利益相关者模式。

B、 经济模式:生产率模式,效率模式。

C、 职业化模式:职业人员根据他自己的价值准则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来评估其他人员的执 行情况。

7、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1) (2) (3)

政策投入不够。资金短缺、执行不力。 目标团体不配合。

政策本身的问题。①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②有些问题纷繁复杂,

解决难度大。③政策超前或滞后。 (4) (5)

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外在因素的干扰。

8、评估的基本方法。

A、前后对比法: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有-无”政 策对比分析;实际与规划比较。

B、实验和准实验模型。 (1)

实验模型(实验评估):社会实验是系统控制政策行为的过程,对实验处理的直

接控制;对照组;随机分配。

(2)

准实验模型(准实验评估)。

①当先难事测试不能进行或者太花时间时就可以运用“真实控制组织进行后验测试”的形 式。②当实验者无法把主体随机安排到控制组时,就可以采用“实验前后不对等的控制方

案”的形式。

③当控制组无法建立,而同样的测量可以在一组人或事物在项目完成之前或之后多次运用 时,采用“单一小组多次实验方案”。

④“无控制组前后测验方案”检验影响。

C、影子控制法――也叫判断方法。 (1)

专家判断法:通过请专家访问政策或项目实施地点测量该政策或项目,专家非正

式地搜集数据并提供判断意见。 (2)

管理者判断法(自评法):政策执行人员自行对政策的影响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进

展情况进行评估。

(3)

参与者判断法(对象评定法):由政策参与或政策对象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

策及其效果予以评定的方法。

第十章、政策变迁

1、政策调整: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 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 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2、

和客体的调整。 3、 (1) 的发展变化。 (2) 4、 (1) (2) (3)

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环境等认识的深化。

政策调整的作用?

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政策调整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酉身

政策调整的内容。

答: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定、方案的重新拟定,同时包括政策效力、政策主体

但是,在不同程度上浪费部分已投入的政策资源;挫伤部分公众的积极性;对公机机构的 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5、政策调整的程序(功能活动):获取反馈信息;确定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关键的因 素在于有一个合理完善的调节机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