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特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特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河 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论《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特点

姓 名:

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2月

浅论《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特点

陈 占 军 2014年2月

摘要:在提起《水浒传》中的传奇人物武松时,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他景阳岗打虎﹑

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精采的故事,以此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大英雄的高大形象,也正是这些精彩富有传奇的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人民传说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 一、生活化塑造人物形象

《水浒传》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最真实地描写,写出武松的性格与心理特点,因而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满腔热情地赞扬武松,将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武松,让我们感到武松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二、在环境变化中塑造了人物形象。

主人公从小生活贫困,十分了解市井中的人和事,哥哥武大郎对自己的照顾,加上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养成了武松独有的性格特点:好汉做事好汉当,光明磊落,不连累别人;但他杀了人犯了罪,触犯了法律调律时,则又表现了除了他思想上的落后面的一面,武松远大志向是从小习武,通过“一刀一枪”的为国家出力,来博一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后半世快活”。

三、从人物和细节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使武松形象更加明朗。

作者善于用细节描写营造紧张气氛而烘托主题,如动作、心理、语言、眼神等使人物形象更加圆润和真实,通过其他反面人物陪衬武松人物形象高大

关键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

浅论《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特点

在提起《水浒传》中的传奇人物武松时,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他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精采的故事,以此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大英雄的高大形象,也正是这些精彩富有传奇的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人民传说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

一、生活化塑造人物形象

《水浒传》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最真实地描写,写出武松的性格与心理特点,因而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满腔热情地赞扬武松,将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武松,让我们感到武松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一)通过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来塑造主人公高大的人物形象

武松在孟州,帮助对他有恩的施恩夺从蒋门神手中夺回了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设下奸计将他当贼捉那了。此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血的教训让他一下走向成熟,愤怒的心情化作了惊天动地的反抗行为,武松杀人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并在墙上写下血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窘迫的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相信官府,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水泊梁山,投身武装反抗政府的行列之中。 在历次战斗中,武松武艺高强、胆大心细,勇敢坚定,是梁山泊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武松坚决反对招安,并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武松在征方腊时被砍段右臂后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武松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英雄形象。这就是武松,一生勇敢果断,光明磊落,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曾经被人利用陷害,但最终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翻然醒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二)英雄形象背后的“小人物”形象复杂性衬托

小说艺术的创造的核心是人物塑造。一部小说能否在读者中产生影响,主要就跟否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故事情节再引人入胜,如果没有有血肉、有生命的人物形象,就不是好的小说。成功的小说中人物性格要有许多的内涵。《水浒传》中最突出的就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不仅不影响他们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武松英雄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水浒传》对其真实的描写。既有江湖侠士的“狭义”:秉性刚烈、机智勇敢、爱打不平;又有城市贫民的“狭隘”:个体意识强烈、私人恩怨分明、又甘当平民。武松生活和性格的转变,是以在二龙山杀人反抗为分界线的。武松在落草为寇之前,武松虽然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幕幕英雄赞歌,但仍然摆脱不了他那城市贫民的陋习,而这些陋习又支配着整个人物前期的性格。

打虎景阳岗为民除害,是武松狭义行为的反映。要酒喝,店家不给就骂人、扬言要将“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劝说武松不要一个人过景阳岗,武松说“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把酒家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这充分说明了他行走江湖的警惕非常之高,同时也描写出武松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说是不怕老虎,实际是又有逞能的成分。发现天色已晚,老虎快出来时,他又自言自语地说:“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都是自己壮胆的话,从而透露出

来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并不是主动的为民除害,而是因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和怕“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所驱使。是武松逞强的表现,老虎打死之后,被阳谷知县的赏识,县太爷有心提拔他,提出:“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恩赐,武松受宠若惊,急忙跪谢说:“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这一跪一谢,就反映出这位英雄也存在着与宋江一样的“荫子封妻,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

做了县衙的步兵都头,结束了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穷困生活,武松心中十分的得意:“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到来了阳谷县都头。”当上都头之后,武松知恩报恩,忠心耿耿地为县衙效劳,因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可见他已成了封建衙门的有力的一员,也正因此,当得县太爷让他把一担县令搜刮地皮得来的赃物送往东京时,他也满口应承,全心全意﹑勤勤恳恳去完成。

从东京回来以后,得知他的大哥武大郎已死,按照他那嫉恶如仇的侠士风格,肯定

会立刻为兄长报仇雪恨。但他却一反常态,循规蹈矩地按照封建法律办事。他满以为人证物证俱在,自己又受到县令赏识,到县衙告状,一定可以报仇雪恨。谁知县令及衙役们都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狼狈为奸,不予受理,反要他休听外人挑拨,“不可一时造次”,还斥责武松“不省得法度,”说什么“但凡人命之事,需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分明是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可是武松还不能认识清楚。同时也表现出他遵循封建道德,尊重封建法律秩序,又甘当平民的性格。最后他被脊杖四十,刺配孟州,他还认为“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对官府与豪强勾结毫无戒备之心。

武松被关押牢中时,十几个囚犯出于好心,向他诉说了官差们的狠毒,官差对发配来的囚犯,如无人情相送,稍有不逊,便拉进土牢里用“盆吊”﹑“土布袋”等办法进行迫害甚至致人死亡,武松自己又亲眼目睹许多囚犯,在六月炎炎烈日下担水﹑劈柴﹑做杂工受罚现实。身为都头的武松对这些残忍的酷吏的不人道的做法是十分清楚的。为了酬报施恩父子免打一百杀威棒及用心的帮助的恩情,他那知恩必报的所谓江湖义气又在做崇。他看人不分阶级,不能明辨是非,被施恩父子利用,心甘情愿的充当他们的打手,恐怕施恩父子不相信,又举起天王堂前石墩来展示自己的武艺。当施恩装模作样,好像有口难言时,武松反而迫不及待训斥施恩,又是赌咒发誓:“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相!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若是有些谄佞的,非为人也!”即便这样,施恩父子还不放心,最后与武松结拜兄弟,彻底完成了对武松的收买。而武松面对施恩父子对他的吹捧已本不清南北,与施恩结拜兄弟,更使他喜欢得大醉而回。报恩!报恩!武松再也按纳不住这种想法了,“巴不得天明”就去打蒋门神。最终武松打死了蒋门神,为施恩父子夺回了快活林,帮施恩父子重新在孟州道确定了地位。因此武松也很得意,还说自己“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打了蒋门神,也正是暴露了武松天生的弱点:武松这样的人,在残暴无理的恶势力面前,不愧是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但在花言巧语,优待﹑赞许和抬举之时,他那个人恩怨﹑甘当顺民的飘飘然情绪,往往使他上当受骗,被人利用,充当别有用心之人的帮凶。

(三)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的矛盾统一,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本身又高于生活,生活自有其规律,真正伟大的艺术也离开不了现实的生活,成名之前,他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进庄上,回家途中,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假逃亡成真英雄。真逃亡却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于是他打狗。此时十分的狼狈,又有谁知武松曾经打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剖,使他回归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人。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性质相同,完全是为了报仇雪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