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由叙述人称决定,常用的有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两种,另外,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变换的叙述。第二人称叙述较为罕见,它其实是第三人称的变体。

8.叙述者声音: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叙述声音,后者叫凸显的叙述声音、戏剧化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叙述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叙述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内容。在一般的作品中,叙述声音隐藏在叙述内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某些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突然说:“看官,你。。。”这就突显了叙述声音,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叙述风格。这种叙述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叙述声音的戏剧化”。因此, 不同的叙述声音可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与效果 :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凸显的戏剧化叙述声音可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9.叙述接受者:又称隐含的读者,即作者创作时心目中写给的读者。只有这些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真正领会作品。实际的读者一般难以完全符合隐含的读者的标准,因而导致对作品的误读。读者应尽可能向作品隐含的读者靠拢,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

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叙述速度缓慢和较缓;当采用概括叙述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叙述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叙述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出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文本时间即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叙述角度的变换指叙述中人称发生变换,比如,本来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6.叙述视角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叙述视角有三种:(1)第三人称视角,又称全知型视角。其特点是叙述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叙述,无视角限制,即叙述者对所叙之事与人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行为、心理、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叙述视角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容易出现作者对人物的任意摆布,未给读者留下探索的余地。(2)第一人称视角,又称“内在式焦点叙述”。其特点一是文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具有双重身份,叙述显得更真实;二是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内容。但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3)第二人称视角,实质是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这类作品极少。(4)也有叙述视角与人称变换的。比如,作品本来用第三人称叙述,可是突然有一节转为作品中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样可以引起故事氛围与情绪的变化。 7.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叙述,不同的叙述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比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叙述杜十娘的遭遇,但讲到关键处,作者时不时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发表几句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幕前,使叙述人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言之,叙述者通过叙述声音所显示的个人魅力也成为作品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概念

1.抒情:即抒发感情。从对象看,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从方式看,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与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2.抒情作品:指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一类文学作品。其主要体裁是抒情诗与抒情散文,另外还有戏剧和抒情小说,这二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特点。 3.抒情话语: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即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情感经验。由于其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或者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常形成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声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5.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指抒情诗通过听觉节奏和视觉画面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将它直接有力地体现出来。换言之,即诗作情感饱满,声音响亮,图景鲜明。 6.抒情节奏:节奏是抒情作品中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运动的形式。抒情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在声音层,音调的抑扬、字词句的停顿、反复、押韵等构成声音节奏。在画面层,景物的承接、流转跌宕等构成画面节奏;在情感层,情感的起伏、强弱、转折等,构成情感运动节奏。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声音的平仄、押韵,不同画面的接续,情感由喜悦而怀疑而惊喜等,都构成节奏。

7.隐喻:比喻的一种,只表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不用喻词。如“幼儿园的阿姨终日泡在她的‘小鸟’中间。”用‘小鸟’隐喻小孩们。

8.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思想等的文学方法。如用红日升起象征美好未来,用鱼水关系象征军民关系。

9.抒情话语的修辞:这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常用的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指一个诗句含有多重意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典故。(答时要具体解释一下。“借代”如“宛转娥眉马前死”,用“娥眉”代杨贵妃) 10.抒情角色:指抒情作家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抒情,即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二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气抒情。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抒情形式,诗歌如李白的《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纬。”诗人代思妇抒情。这种作品中隐含的‘我’是他人。三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即第三人称抒情。 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重在运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重在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说明。

首先,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现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突出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即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高低、快慢、长短等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另外,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与形象,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其次,抒情话语主要通过改变语言规范、复杂化、陌生化等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改变了“绿”的词性,丰富了其表现力。“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形容春意,不合语言规范,显得陌生,但却突出了视角画面的动感。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之景,不是孤立的景,而是为了抒情而设立的,因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景语;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景物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常包含在景物的描写中。可见,诗中总是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字面写的是景象,而内部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阔大的理解与景仰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概念

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 :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