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 木本植物怕剥皮而不怕空心,这是什么道理?可是杜仲树皮(我过特产中药)剥去后,植物仍正常生长,请查资料理解详情。

答:木本植物含木质部在内,韧皮部在外,木质部自下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自上向下输送有机物,一般韧皮部都较薄,剥皮后韧皮部被破坏,影响了有机物质的运输,根系需要地上部供应有机营养,时间一长就会影响根系的生长, 空心却还会有部分木质部保留 ,不会对树造成太大的影响。

树木一般剥掉皮后,树皮不能再恢复生长,如对树木主干进行环剥,则使树木很快死亡。而杜仲的树皮则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树树皮这一再生特性,对杜仲树皮的永续利用及杜仲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跨膜信号转换:(transmembrane transduction) 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之后,通过受体将信号传递进入细胞内,这个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换。2.信号:(signal) 对植物来讲,环境变化就是刺激,就是信号。根据信号分子的性质,信号分为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光、电等刺激属于物理信号;激素、病原因子等属于化学信号。

3.受体:(receptor) 是指能够特异地识别并结合信号、在细胞内放大和传递信号的物质。

4.CaM:钙调蛋白是一种耐热的球蛋白,等电点4.0,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700.它是具有148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它以两种方式起作用:第一,可以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构想变化而调节靶酶的活性;第二,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活化态的Ca2+/CaM复合体,然后再把与靶酶结合,将靶酶激活。

5.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位于亚细胞组分如细胞核、液泡膜

上的受体。

6.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

7.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蛋白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 ATP 的 γ 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可分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和组氨酸激酶

8.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s,将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內信使。

9.级联反应:cascade,在连锁的酶促反应中,前一反应的产物是后一反应的催化剂,每进行一次修饰反应,就使调节信号产生一次放大作用。 思考题

1.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偶联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源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细胞接收胞外信号进行信号传导可以分四个步骤:1.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2.跨膜信号转换; 3.在细胞内通过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4.导致生理生化变化。如果信号分子可以直接进入细胞,前两个步骤可省略。

2.钙调蛋白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胞质溶胶蛋白,由148个氨基酸组成单条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6.7kDa。它的作用是对任何微量的钙都能敏感地捕获。钙调蛋白只有在与Ca2+结合后才有活性。因此,激素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内Ca2+浓度变化来调控钙调蛋白的活性。活性Ca2+·CaM复合物可以通过与靶酶作用方式调控代谢过程。即Ca2+·CaM复合物与靶酶,如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等作用,使靶酶构象发生变化(Ca2+作用结果)而活化,从而对代谢过程起调控作用。

3.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普遍的翻译后修饰方式。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分别由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催化完成。前者催化ATP或GTP的磷酸集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上;

后者催化逆转的反应。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如Ca2+往往通过调节细胞内多种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从而调节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进一步传递信号。

4.Ca2+在植物细胞的多种信号转导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钙离子梯度是钙信号产生的基础。在高度区域化的植物细胞内结构中,在质膜、液泡膜、内质网膜上都存在着跨膜的钙离子电化学梯度,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游离钙离子也呈现不均匀分布,这些梯度分布在静止状态下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未受刺激的细胞质中自由Ca2+水平为10-7mol〒L-1左右,质外体Ca2+浓度在10-5mol〒L-1以上,因此质外体Ca2+浓度远远高于细胞质中Ca2+浓度。在细胞受到刺激时这种静态平衡会发生变化。当有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时,细胞的一个最迅速的反应就是跨越原生质膜的离子流动,包括质膜电位的去极化、Ca2+、H+内流和Na+、Cl﹣外流以及胞外pH值升高,此时跨越细胞质膜的钙离子电化学梯度最为明显。任何一种外界刺激或激素所引起的细胞反应是否通过Ca2+信使传递的直接证据是细胞质中是否有自由Ca2+的浓度变化。细胞质中的自由Ca2+的浓度主要受质膜和内膜系统上的Ca2+通道和Ca2+泵的调节。由于在胞内、外Ca2+库与胞质中Ca2+存在很大的浓度差,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钙离子可以通过胞内、外Ca2+库膜上的Ca2+通道由钙库进入细胞,引起胞质中游离Ca2+浓度大幅度升高,产生钙信号。钙信号产生后作用于下游的调控元件(钙调节蛋白等)将信号进一步向下传递,引起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当Ca2+作为第二信使完成信号传递后,胞质中的Ca2+又可通过钙库膜上的钙泵或Ca2+/H+转运体将Ca2+运回到Ca2+库(质膜外或细胞内Ca2+库),胞质中游离Ca2+浓度恢复到原来的静息态水平,同时Ca2+也与受体蛋白分离,信号终止,完成一次完整的信号转导过程。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物质是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植物生长物质可分为两类:(1)植物激素(2)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3.植物激素受体:所谓植物激素受体,是指那些特异地识别激素并能与激素高度结合的蛋白质。

4.植物激素突变体:植物激素突变体是指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植物激素缺陷的突变体。

5.植物多肽激素:近年来在植物体内发现一些具有调节生理过程和传递细胞信号功能的活性多肽,称为植物多肽激素,主要有下列几种:系统素,植硫肽,SCR/SP11,CLAVATA3

6.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7.三重反应:抑制伸长生长(矮化),促进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负向重力性生长(偏上生长)。

8.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植物内生激素作用的人工合成药剂。

9.植物生长促进剂:促进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外施生长抑制剂可抑制其促进效能。

10.植物生长抑制剂: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使植物丧失顶端优势,侧枝多,叶小,生殖器官也受影响。 11.植物生长延缓剂:(plant growth retardator):一些抗赤霉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后通常植株矮小,茎粗,节间小,叶面积小,叶厚,叶色深绿,而不影响花的发育。 思考题

1生长素是在植物的哪些部分合成的?生长素的合成有哪些途径? 答: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主要是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也产生生长素。但数量甚微。

生长素的合成前体主要是色氨酸。生长素的合成途径主要有4种:色胺途径,吲哚丙酮酸途径,吲哚乙腈途径和吲哚乙酰胺途径。

2根尖和茎尖的薄壁细胞有哪些特点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相适应的? 答:生长素运输是有极性的,在茎中总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基部运输,而不能倒转,在根中主要是向顶运输。这与根尖和茎尖的薄壁细胞中的维管束组织有关;生长素极性运输是以载体为媒介的主动运输过程,因为其运输速度比物理扩散约大10倍;缺氧或呼吸毒物会抑制其运输。而细胞有较强的分裂能力,生长较快,多无病毒感染,所以有利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3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生物合成有何联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