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化有底物水平的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水平的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有环式和非环式两种。

10.分析下列的措施,并说明它们有什么作用? (1)将果蔬贮存在低温下。

(2)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贮藏之前要晒干。 (3)给作物中耕松土。

(4)早春寒冷季节,水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和不时翻种。 答:(1)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降低贮藏温度,可以减弱水果的呼吸强度。温度下降10℃,大多数水果的呼吸强度可以降低1~3倍左右,大大减少了水果的养分消耗,延长水果的贮藏寿命。低温还能抑制各种病菌的滋长,有助于减少水果的腐烂损耗。

(2)种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断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呼吸放出的水分,又会使粮堆湿度增大,呼吸增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进呼吸增强,最后导致发热霉变,使粮食变质变量。所以要晒干。 (3)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使呼吸顺利进行。 (4)控制温度和通气,使呼吸顺利进行。 11.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是怎样制成的?道理何在?

茶叶中含的氧化酶是多酚氧化酶,其活性很高。红茶制作时,需要

使叶先凋萎脱去20%~30%水分,然后揉捻,将细胞揉破,通过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将茶叶的儿茶酚(及邻苯二酚)和鞣质氧化并聚合成红褐色的色素,从而制得红茶。而在制绿茶时,则把采下的茶叶立即杀青焙火杀青,破坏多酚氧化酶,才能保持茶叶的绿色。乌龙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11. 请设计一个证明植物具有呼吸作用的实验。

答: 实验的材料和用具:豌豆苗、小麦种子、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长颈漏斗、尖头镊子、烧杯、打孔器、黑布或黑纸、澄清的石灰水、试管、纱布、凡士林、蜡烛、火柴。

【实验一】植物呼吸时吸收O2

取两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内放人用开水烫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另取一 个空瓶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样处理。

上课时,用燃烧的蜡烛放到瓶中检验瓶中气体的成分。如果蜡烛熄灭说明耗掉了瓶中氧气。

【实验二】植物呼吸时释放CO2

取三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烫死的豌豆苗,丙瓶为空瓶。盖上盖后放到黑暗环境条件下24小时,换上双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瓶里的气体。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的产生。 13.光合电子传递链和线粒体呼吸链有什么异同?请全面分析。

答: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的电子载体构成的,同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载体的作用基本相似。但二者不同的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载体位于内膜,将NADH和FADH2的电子传递给氧,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而光合作用的电子载体位于类囊体膜上,将来自于水的电子传递给NADP+,并且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而不是放热的过程。

象线粒体的呼吸链一样,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载体也是细胞色素、铁氧还蛋白、黄素蛋白和醌等构成。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 胞间连丝:它是连接两个相邻植物细胞之间的细胞质通道,行使水分,营养物质,小的信号分子,以及大分子的胞质运输功能。

2. 压力流学说:压力流学说是指筛管中溶液流(集流)运输是由源和库端之间渗透产生的压力推动的。

3.韧皮部装载:韧皮部装载是指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4.多聚体—陷阱模型:叶肉细胞合成的蔗糖运到维管束鞘细胞,经过众多的

包间连丝,进入居间细胞就,居间细胞内的运输蔗糖分别与1或2个半乳糖分子合成棉子糖或水酥糖,这两种糖分子大,不能扩散到维管束鞘细胞,只能运送到筛分子。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渗透势大于叶肉细胞,对糖分运输有选择性的逆浓度梯度积累的现象。

5. 韧皮部卸出: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作用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6.胞质泵动学说: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有节奏地收缩和张弛,就产生一种蠕动,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就随之流动。

7.收缩蛋白学说:筛管腔内有许多具收缩能力的P蛋白,认为是它在推动筛管汁液运行。【林志标 200830050215】 8.库强度:等于库容量和库活力的乘积。

9.配置:是指源叶中新形成同化产物的代谢转化。

10.分配:(partitioning) 是指新形成同化产物在各种库之间的分布。 思考题

1植物叶片中合成的有机物是以什么形式和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根部?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体内有机运输的形式和途径?

答:用蚜虫吻刺法收集到韧皮部汁液,分析得到运输物质主要是水,其中溶解很多糖类,糖类中主要是蔗糖,还有一些无机溶质和各种激素(乙烯除外),可溶蛋白。

通过环割实验可以发现有机物运输是由韧皮部担任的。叶片产生的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成为韧皮部装载,韧皮部装载过程存在两条途径: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是韧皮部卸载,该过程也有两条途径: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蚜虫吻刺法可以证明有机物运输的形式。放射性示踪元素实验、环

割试验可以证明运输的途径。

2.目前普遍被公认的有机物运输的机理假说有哪一个?这个假说的要点是什么?

答:压力流学说。该学说主张筛管中溶液流(集流)运输时源和库之间渗

透产生的压力梯度推动的,所以称压力流学说。源细胞(叶肉细胞)将蔗糖装载入筛分子—伴胞复合体,降低源筛管内的水势,而筛分子又从临近的木质部的吸收水分,由此产生高的膨胀压。与此同时,库筛管内的蔗糖不断卸出,进入库细胞(如贮藏根),库端筛管的水势升高,水分也流到木质部,于是降低库端筛管的膨压。源端和库端之间就存在膨压差,它推动筛管内同化产物的集流,穿过筛孔沿着系列筛分子,由源端向库端运输。 1)源库间溶液浓度的差异导致压力势差,源端具较高的压力势。 2)在压力势差的推动下,溶质随溶液一起集体流动。

3)在源库间有导管、筛管构成的质外体与共质体交替的连结系统。 4)有浓度低于源端溶液的环绕水溶液。

3.胞间连丝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它在植物体内有什么功能? 答:结构特点: 1,胞间连丝的外围由质膜包围着

2,胞间连丝的中央是连丝微管,它是由光滑内质网特化而成

3,连丝微管的中心有中心柱

4,胞间连丝质膜的内侧与连丝微管的外侧连接着球状蛋白

5,胞间连丝的直径20-40nm

功能:胞间连丝是连接两个相邻植物细胞的胞质通道:可进行物质交换;可进行信息传递。

4如何了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的“库”与“源”的关系?

答:源是制造同化物的器官,库是接受同化物的部位,源与库共存于同一植物体。源是库的供应者,而库对源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认为源强有利于库强潜势的发挥,而库强则有利源强的维持。库大会促进源,源大会促进库;库小会抑制源,源小会抑制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