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参考文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

[1]太宰治,太宰治全集[M],東京、新潮社,1967 [2]奥野健男,太宰治論[M],東京、角川書店,1960 [3]相焉正一,太宰治の生涯と文学[M],東京、洋洋社,1990 [4]渡部芳紀,太宰治 心の王者[M],東京、洋洋社,1984

[5]磯貝英夫,太宰治における反俗[A],国文学 解釈と鑑賞,1972 [6]鸟居邦郎,「人間失格―桜桃」[A],東京,角川文庫,1972(7) [7]菊田義孝,太宰治と罪の問題[M],京東,審美社,1989

[8]饗庭孝男編、鑑賞日本現代文学―太宰治[M],東京,角川書店,1971 [9]津島知子,回想の太宰治[M],東京、講談社,1983 [10]山内祥史,太宰治研究[Z],大阪,和泉書院,2007

中文文献:

[11]陈潮涯,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J],湖北,文学教育,2010(8)

[12]董雄尔,莫非唯独我是异类—《人间失格》主题反思[J],四川,锦阳师范

学院学报,2011(12)

[13]任江辉,论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想[J],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14]陈希我,太宰治的“生”,“罪”,“死”[J],福建,名作赏析域外文苑,2010

(3)

[15]周平,宰治的生平与文学[M],上海,日语知识,1985

[16]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J],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7]于金凤、李恒,躲在角落里的生命真实——透过成长背景及作品对太宰治的性格研究[J],科技信息,2009

[18]谢卫平,解念杰,一个自杀者的生存渴望—对太宰治自杀之谜的解读[J],

天津,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12)

[19]蒋秀,从《人间失格》解读太宰治的内心世界[J],四川,金田励志报,2012

(3)

[20]贺耀明,“丧失为人资格”—解读太宰治的一生与文学[D],吉林,吉林华

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1]高兴兰,日本作家自杀现象探究[J],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5)

[22]陈建焜,人性的懦弱与骄傲—有关太宰治的人生与作品[D],2009 [23]焦欣波,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J],海南,海南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8 (6)

[24]王秀娟,太宰治-文学的假面[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研究背景: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颓废的虚无主义的态度面对社会,力图从中探寻到心灵释放的良药,从而让自己不安,空虚的心灵找到合适的安慰之所,他反俗,自虐的文风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日本的先行研究:

太宰治死后,以井伏鱒二、亀井勝一郎、小野政等太宰治的前辈,友人的文献开始,随后有奥野健男,三枝康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后,山内祥史,相馬正一等为代表,到東郷克美,鳥居邦明,渡部芳纪等对太宰治及文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在日本,对太宰治研究最为活跃的学者有長部日出雄,安藤宏,细谷博等。一般来看到现在为止对于太宰治及其文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太宰文学潜在的恐惧感,绝望感及对自我的彻底否定等来看,将无赖派,即戏作派的太宰文学定义为“青春的麻疹”,病弱文学及毁灭文学。由于其中充满着的颓废,避世之美,死与破灭的诱惑等,常常将太宰文学视为魅力与危险共存的文学。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是以渡部芳纪为代表,对病弱文学,毁灭文学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认为太宰文学表面具有软弱性,但从根本上,太宰是精神贵族,其文学拥有心之王者的积极的一面,作品中的上升意识与下降意识同时存在。太宰文学始终强调对物质幸福的否定及精神的幸福与丰富。 中国的先行研究:

中国学界对于太宰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期刊论文上,而大多数比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对于太宰治文学思想的研究上,其中较有学术价值的有:杨伟的《太宰治思想发展论》,焦欣波的《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菜超的《<斜阳>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陈希我的《太宰治的“生”,“死”,“罪”》等。学术论文方面,有王秀娟的《太宰治-文学的假面》,邹乃馨的《斜阳的人物像》,王秋君的《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等。国内对于太宰治及其作品的研究没有日本先进,但相信随着大家的努力,大家对太宰治及其文学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欧美的先行研究:

西洋文学界,虽对太宰文学给与高度评价,然其介绍的作品却很少。一般,西洋文学评论家将太宰治与加缪和卡夫卡放在一起。

研究计划: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太宰治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以奥野健男为标志的日本国内学者主要透过“自杀”的个人体验来探寻太宰治的死亡本质和生命之感,认为《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唱,是丧失为人资格的现代人的孤独感的象征。中国学者以叶渭渠为主,主要从人物角度阐述“自我丧失”的精神历程,叶渭渠认为作品“以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用主人公大庭叶藏日记的形式,写出自己之所以“丧失为人资格”的故事。

本文将以先行研究为基础,结合两者观点,以《人间失格》为中心,从作品中反映的虚无,恐惧,生死罪等思想,围绕大庭叶藏的成长背景,性格,经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民性及太宰治的个人成长环境探讨太宰治的生死观。希望通过本文能使大家更好的解读《人间失格》,了解太宰治的内心世界。

研究方法:

首先,认真仔细地阅读太宰治的作品及相关资料,在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强的方面即太宰治的生死观进行研究,确立研究方向。 然后,收集有关太宰治生死观方面的文献,资料,作家评价,先行研究,开始正式的研究。

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以《人间失格》为中心,从文学与人生,孤独与死亡的角度,深入太宰治的思想,探讨太宰治的生死观,使大家能更好的认识太宰治,认识太宰文学,无赖文学,能更好的解读《人间失格》的真正含义。 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

太宰文学作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有着深刻至人心底的影响力和经久不衰的持久力,在日本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较高的评价。鸟居邦朗评价“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太宰治正是以自身为原型创造了叶藏其人”,“《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遗书”。本文选择以《人间失格》为中心探讨太宰治的生死观,正是因为太宰与主人公大庭叶藏人生经历及其相似:彼此都体弱患有肺病,自卑孤独而刚正不阿,曾服镇痛剂中毒,曾被强行送入精神病医院,曾以自杀辅助罪被捕,曾与有夫之妇投河自杀等等。《人间失格》可以说是最能代表太宰治晚期思想的作品。

本文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太宰治用自我为原型所创造的《人间失格》为中心,从作品反映的虚无,绝望,恐惧,生死罪的思想入手,从性格特征,人生观,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这些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将之上升为对太宰生死观的探讨,得出太宰治的死乃是对生的渴望的表现这一结论。 论文目录:

要旨(日本語) 摘要(中国語) はじめり 第一章先行研究

第二章有关于「人間失格」中大庭叶藏

2,1“道化”-虚无与恐惧感

2,2“堕落”-绝望感与罪恶意识 2,3拯救与自杀-幸福感与自杀意识

第三章这种情感形成的原因

3,1抑郁,孤僻敏感的性格特征 3,2虚无,颓废,厌世的人生观 3,3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3,4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动荡所带来的危机感和覆灭感

第四章有关于太宰治

4,1太宰的传奇人生

4,2太宰治其他作品中的幸福感与死之意识 4,2,1幸福感 4,2,2死之意识 4,3死是对生的渴望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謝辞

研究计划: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