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校宏观规划与实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校宏观规划与实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校宏观规划与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课题组

一、 研究背景

网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它所具备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故各类学科课程纷纷与信息技术亲密合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者往往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单一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培养,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选择性,自由度小,甚至有些内容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师——媒体——学生的模式,同时还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呈单一形式,各学科之间是孤立的,学生没有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信息能力,而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各种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所需要必备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提出了旨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市级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于1999年公布以一份题目为“信息技术通晓’’的报告,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信息技术不但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部分,(例如计算机设备、外围设备、操作环境、应用软件)而且也包括计算设备、通讯设备以及蕴藏在技术中的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加强课程之间的综合性,以其达到教学模式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整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学生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访问信息,获取信息资源,最后应用信息去解决各学科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

三.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途径

(一)研究思路。

以雅克.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人的整个一生都是学习时间,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教育的四个支柱是相互联系交叉的整体,必须把这四种基本学习灵活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人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达到学会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四大支柱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校教育一切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强调培养学生俱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强调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但是,目前学校教育的理念还是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相悖的,很多教育教学的方式还是摆脱不了封闭的、落后的传统模式影响,严重扼杀了学生学力的培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改变目前教育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关注学生学科发展的现状,转变到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培养终身学习所比备的的能力上面。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环境,在这个学习化环境中,通过整合的实际任务,通过模块式的信息能力任务模块的训练和典型性的探究任务的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同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终身学习必备的方法和能力,即学生重要的是懂得应该怎样学,怎样发现学,怎样自己学。我们还注意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究过程的具体体验,使得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张扬,使得师生的自我学习、特别是自我导向学习的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真正学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途径

我们的研究的具体研究途径有:

(1)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首先要学会掌握利用多种媒体,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因而教学媒体要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在学生面前呈出的媒体将不再是以往的教学内容的再现,而是富有启发性且含有多种能支持学生多方面掌握所学 知识的信息库,学生学会学习,懂得“从哪里”及“如何做”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所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2)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各学科之间如何有效整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际性……可见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是应时代的呼唤,适应信息社会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相互依存的。在探索过程中首先各学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中进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自觉地把网络信息运用于各学科之中。

(3)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现代社会,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得学习的内容,学习能够更好地自我导向,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①培养学生收集,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进行信息评价,综合运用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研究处理,形成新的信息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在课程整合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目标:利用课程整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获得初步的网络操作、阅读、探究学习,运用知识和能力:

一、运用网络信息最大、速度快、效率高及多媒体的特点。自主学习语文 、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增加理解能力,以生为本,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自主学习的个性。 二、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三、实验并确定:小学阶段学生在网络和课程整合的条件下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增强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1、 低、中年级学生网络条件下,利用课程整合的活动,基本掌握信息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完整概括出信息内容的能力。

2、 高年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利用课程整合的活动,基本掌握信息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完整概括出信息内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网络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的功能性、技巧性、规律性 ,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知,发展自己。

四、研究过程

在课题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了学校信息技术能力目标的整体规划,信息技术能力目标的基本训练,课程整合活动中的典型信息能力任务的规划设计三件大事。具体我们对学生信息能力模块建立的理论和依据、学校学生信息能力的整体规划和各年段目标、小学阶段学生信息能力获得的训练对策、小学阶段学生信息能力获得的学习载体(任务)设计考虑、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典型任务单元模块的构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信息能力目标的设计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在研究中采用实验对比法,确定我校各年级小班作为实验班。同年级普通班作为对比平行班。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以新课程的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们首先做到时间保证,现在老师已经习惯了每周一次的课题碰头会。一开始老师们也有畏难情绪,一方面,教学工作的压力确实很大,另一方面认为课题研究有点高不可攀,是少数人的事。在校领导的鼓励下,大家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普遍认识到教师必须是学者型的教师,必须以科研来指导教学,搞科研就是要付出,付出的过程就是收获,不能用教学时间长、工作任务重,科研水平不高作理由,要实实在在地做,要勤奋,思想要勤,手要勤,要有敏锐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及时发现问题,敢于面对困惑,要有深层次的思考。每位老师都要通盘考虑,有主人翁精神,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交流互动,在每周的课题碰头会上,教师互相交流思想、交流课题实施的心得体会。平时注意资料积累,查找资料,弄清理论概念,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能力”、”课程整合”“自主学习”,再结合学科特点,探讨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背景,提出课题研究应该达到的研究目标、结论。一部分老师们还上网找资料,把课题相关的理论和过程资料放在学校的课题专题网站上,便于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大家认为,要以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来统领课题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观念更新,更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不应该采用传

统教育学那种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和灌输的模式来实现教师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搜索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源,并加以加工、完成意义建构。教师的任务应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为学生提供或创设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环境,适时的组织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也经常在思考,提出了许多“课程整合中怎样体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怎样与信息能力联系上”等与学力有关的问题。

(二) 建立学生信息能力模块、探讨小学阶段学生信息能力的整体规划、研究小学阶段学生信息能力获得的训练对策

新课程指出,学校的一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的立身之本。基于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教改方向,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总设计师,教师必须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来考虑和重新规划学生各阶段的能力目标。 学生六大基本能力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记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六大基本能力可概括为:

1、观察能力;2、阅读能力;3、听讲能力;4、思维能力;5、表达能力;6、操作能力。 新课标有关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为: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同时指出:学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之间是互有侧重,互为包容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学生能力的各方面。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都很重要。

信息能力培养的总任务在于使学生人人获得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学生信息能力的模块可以分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应用等几部分,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比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信息能力的论述资料,特别是我们学习借鉴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组有关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论述,我们提出可以将信息能力目标转化为相应的信息能力任务模块,设计相应的信息能力任务,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到各年级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教学中去。写出了论文“课程整合背景下的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思考”获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二等奖。市电教论文二等奖。

根据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能力目标的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重新对各年极段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目标作了规划,三、四、五年级采用区统一制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一年级能力确定为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操作基础和简单绘画。二年级主要是文字输入和简单网页信息浏览。我们的教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