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考 地理 历史

易顺差,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的经济现象与中国文化影响力关系不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根据材料四,指出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高考 地理 历史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写出任意四点即可)

(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如写“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

(4)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其原因根据材料一省略号后内容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现象,依材料三中的税收数据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进而总结答案。第(3)问,清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影响要从维护其封建统治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4)问,主要从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 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被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明神宗实录》卷262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案 (1)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

高考 地理 历史

原因: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 (2)后果: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威胁封建统治。

(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安全防卫的作用,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4)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勇于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战略。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可概括得出明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土地私有 答案 B

解析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男耕女织是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铁犁牛耕是耕作方式,不是古代农业的特点,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是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是古代农业的特点,故D项错误。

2.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高考 地理 历史

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 答案 B

解析 西汉时期农耕区主要是古代山东、古代山西地区,即阴影部分,东北地区只是牛耕推广地区,非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巴蜀地区在西汉是重要的农业区,且符合图示,故B项正确;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主要农业区取决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只是其中一项条件,故D项错误。

3.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 )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是在南宋,故B项错误;材料“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江南地区在此时已经成为主要的产粮区,故C项正确;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

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户数 24 户数比例 17.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