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实验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实验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温度: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过低会减低酶的活性 ﹡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胃蛋白酶是1.5—2.2)

(附: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 都在35℃左右。)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了解)

﹡ATP的化学组成: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ATP的结构特点:结构简式:A-P~P~P

(附: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最外层的~)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理解)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DP+Pi+光能─→ATP

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意义: ①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

量。

②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

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③ 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④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⑤ 产生ATP的生理过程 :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 ⑥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1)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理解)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8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O和CO2,

1818

释放的是O2;第二组提供H2O和CO2,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理解)

﹡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 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性氢)

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继续完成储存能量于光合产物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应用:

① 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 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应用)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

2) 农业生产上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理解) ﹡农业生产上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6、细胞呼吸: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理解)

﹡有氧呼吸过程: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

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① 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 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ATP(细胞质的基质); 第

+

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ATP(线粒体); 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ATP(线粒体)。

﹡无氧呼吸过程: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

氧化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① 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

② 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ATP

(细胞质的基质);(和有氧呼吸的相同)

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 (附: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异同:

① 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② 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 无氧呼

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 氧化分解: 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 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

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 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相同点)

2) 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应用)

﹡细胞呼吸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1.4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① 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以此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② 阶段:分裂期和分裂间期

2、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了解)

1) 细胞的无丝分裂:大体分为三步:细胞核延长――核中部缢裂――整个细胞中部缢裂。 2) 细胞的无丝分裂的特点: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被称为无丝分裂。 3、细胞的有丝分裂 :

1)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异同 (理解)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 分裂间期

时间: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

表现:外表没有很大的变化。 内部发生着很复杂很重要的变化 特点: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的合成历时最长 作用:细胞分裂中极为重要的准备阶段

② 细胞分裂期:在显微镜下,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

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其实,分裂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是连续的,并没有严格时

间的界限。

(一)前期

最明显的特征:核中央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是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连接。 (1) 核膜、核仁解体消失。2)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成。 (3)每个染色体会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排列无序。 (二)中期

最明显的特点:染色体有规律地排列在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赤道板。 (1)染色体缩得最短、最粗,这个时期最便于观察。

(2)染色体有规律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三)后期

(1)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2)染色体移至细胞的两极。(3)染色体数目加倍,DNA数不变。 (四).末期

(1)染色体成为丝状染色质。(2)核仁、核摸出现。 (3)细胞板形成,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4)染色体数目恢复原样。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①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② 不同点:动物细胞有中心体,间期中心粒复制,新的一组移向另一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

期不形成细胞板,细胞膜从中部向内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2)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理解)

﹡有丝分裂的特征: 有纺锤丝的出现,有染色质染色质的形态数目的变化过程

﹡有丝分裂的意义 :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存在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附:总结这几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变化。 时期 间期 前期A 中期B 后期C 末期D DNA数目(N为母细胞数目) 2N 2N 2N 2N 分成两个子细胞后,每个为N 染色体数目(n为母细胞数目) n n n 2n 分成两个子细胞后,每个为n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细胞的分化

1) 细胞分化的意义及实例(了解)

﹡细胞的分化的定义: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

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细胞的分化的特点: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细胞分化的实例:红细胞和心肌细胞来源于中胚层。但是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心肌细胞能合成肌动和

肌球蛋白

2) 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理解)

﹡细胞分化的过程: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细胞分化的原因: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没有发生变化),

比如组成结构的蛋白质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的变化。

2、细胞的全能性

1)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理解)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细胞全能性的实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