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新资料(缩印的)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心理学最新资料(缩印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的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有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年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上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思维水平、性格、家庭及文化背景等差异。

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学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德知识经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6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视听辅助、听觉辅助。

7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8学校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9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学生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0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11评价和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12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1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应用各种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及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的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

14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5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实验性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 广义的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2 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得心理发展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4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8个: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我国心理学家的划分。)

5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少年期是11、12-14、15岁的阶段(初中),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发展的过度时期,这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

6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身体的发展2)认知的发展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4)个性的发展

7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8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14、15-17、18岁(高中)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9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3)情绪和理智之间的矛盾4)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10学习准备:教学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12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由成熟决定的,至少可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地发展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3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视频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

1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他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使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约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它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经把主体和客体分化开,形成“哥白尼式的革命”。

(2)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行、单维思维、拟人化和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7岁以后,儿童思维进入运算阶段。所谓运算阶段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获得守恒。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别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1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6人格:奥尔伯特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了综述,它列举了50中不同定义。又叫个性: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7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8人格的形成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

19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的描述: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出现发展障碍,其生活就会缺乏目的与方向,感到迷惑与彷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

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21帕金斯: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22洛伦茨:印刻现象,表示动物的一种天生的、本能的、迅速的学习方式。 23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类儿童在成长早起对某些行为的习得也存在着关键期。

24在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诸多家庭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事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鲍姆令德)

25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题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6自我意识的构成成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这一过程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又被称为“自我第二次诞生”“自我发现”。 27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

2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2岁左右形成)、辐合型和发散型。

29智力和智力测量1)比纳-西蒙量表(1905)最早的、、2)斯坦福-比纳量表(可行度高)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从年龄上) 30智力的差异: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个体差异: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2)群体差异: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表现在: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3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3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33性格类型:倾向型和内倾向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4性格中的核心是道德品质。

第三章 学习和学习原理

1广义的学习任何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想象;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4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和内容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学习。 5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桑代克,饿猫开箱)2经典性条件反射说(巴甫洛夫狗分泌唾液)3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白鼠杠杆获食)。他们把行为简化为S-R(刺激-反应)。 6斯金纳认为,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通过呈现刺激以增强反应概率这是积极强化(正强化),终止不愉快的条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称为消极强化(负强化)。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奖励等积极的强化手段或批评等负强化手段,引发和保持学生好的行为。 7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8认知学习理论1顿悟学习说(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2信息加工学习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执行控制系统、期望系统)3认知发现说(布鲁纳,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称为社会学习理论4有意义接受学习说(奥苏泊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9发现学习:教师要位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10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客观: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一、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二、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的进行相互作用。(概念同化)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观: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动机:引起和未出并使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力量

2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动机的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是行动朝着预订的目标进行)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

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5学习需要: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即学习的内驱力,它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6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7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8学习动机的种类:1外部学习动机,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把参加某种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希望能懂得其中的内容以及他们认为学习本身是有价值的。

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其关系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学习动机。但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动机强但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并不好,或者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10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家斯金纳提出,人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2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强度=动机水平*期望*诱因,两类:力求成功,避免失败,50%)4成败归因理论(维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人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11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

1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2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一)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二)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三)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讲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四)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第五章 认知学习:知识的掌握

1知识: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类型: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感知和表象,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和理性知识(概念和命题,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程序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3知识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头脑中得储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 4图式: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知识模块。 5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5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6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提取

7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8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可采用下列四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现场参观等)、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直观。

9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语形象的结合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11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12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1)合理利用正例(肯定的例证,只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和反例(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括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式: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实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组织感性经验,突出实物的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主要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3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14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加涅):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信息存贮大约0·25-2秒,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7+—2个组块)和长时记忆(超过1分钟至终身,容量无限)

15遗忘的规律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它的趋势是先快后慢 16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是偶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和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对原先材料的干扰)、动机说(佛洛依德)、同化说、检索困难说

17应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2)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3)适当过度学习(学习达到恰能背诵继续学习,过度量50%)4)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18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原有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新知识技能形成)和负迁移(原有知识和技能干扰了新知识技能形成)。

19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4)个体的智力水平

20促进迁移的教学:1)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促进迁移4)发展学生得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迁移5)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促进迁移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1技能在本质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动作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执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心智技能的特点:活动对象的观念性、活动执行的内隐性、活动对象的简缩性

5心智技能的种类:加涅认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按简单到复杂分为: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四种形式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或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技能学习任务,形成目标意象和目标期望。)2)局部动作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或训练者将整套动作分成若干分解动作,学习者尝

试性完成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并把组成新运动技能的动作逐一分解。)3)联系形成阶段(该阶段的联系任务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将整套动作联合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4)自动化阶段(一长串的动作系列联合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 7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达到熟练操作。 8动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高原现象)3)充分而及时的反馈(内部反馈,外部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9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分为5个阶段: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和物质化的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0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11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显的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理解和掌握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学习者知道该做哪些动作,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方向。)、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习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心智技能教学与培养应注意:1)遵循内化原则2)掌握心智活动的规则和程序3)鼓励学生进行反思4)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5)提供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的练习任务6)注意心智技能的领域特殊性

第七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学习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的构成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3迈克卡尔的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4复述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商的各种方法。

5常用的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记忆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来自触觉和嗅觉等)4)画线技术

6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2)记笔记3)提问策略4)生成性学习(生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的)

7生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生成性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心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

8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和模式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和双向图) 9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10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关于认知者认知特点的知识、关于任务的认识、关于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11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12调节策略: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不懂的课程材料。 13学习时间的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14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15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讲授法相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迁移等环节构成。把学习策略的训练分为三步骤:确定内隐的学习策略,制定学习策略教育训练方法,通过情景模仿进行教育和训练)、程序化训练模式(PO4R学习法或阅读策略: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完形训练模式、交互是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的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方主讲时,另一方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找到从起始到目标之间的操作过程,即中间状态。

2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2达到的目标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问题的种类:1定义良好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和一种确定的找到答案的方法。2定义模糊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有多个可接受的答案。

4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导性的认知操作。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和显呈现问题2理解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做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3提出假设(算法式: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和启发式:依据经验或知觉选择解法。)4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和间接检验: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式的作用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功能固着指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的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8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9创造分为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

1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有发现和发明两种表现形式。

11创造性的人格特点:a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碱性b独立型c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d容忍错误e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f可驾驭的焦虑水平g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

12发散思维的特征:a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b变通性c独创性

13创造性培养应注意的问题: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第九章 特殊学习者

1特殊学习者:在身体、心理或行为上与正常人不同,需要其他帮助或服务来满足其需要的个体。

2特殊学习者包括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和天才学生。

3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学生。 4适用于学习障碍学生的有效教学:1预防为主2教授学会学习的技能3不断反馈4运用教学策略5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6将额外扶助于课堂教学协调起来

5交流障碍以两种形式存在:言语障碍(表达障碍,包括构成和排列语音的困难,发音障碍)和语言障碍(感受障碍,包括理解语言以及运用语言来表达观点的困难)

6天才的定义包括三个标准:1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2高水平的动机和对任务的高度常诺3高水平的创造性

7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有各种需要的人进行的专门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针对各类残疾人的特殊教育。

8全纳教育:是指将障碍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学,并给他们提供支持性的服务。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的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2态度的结构:主要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成分。

3品德:把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4品德的特点:1品德反应了人的社会性2品德具有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6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认知的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前),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儿童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自律道德阶段(9—11岁)(儿童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正或不公正等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两难法),把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三级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制度和权威的定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

8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替代强化的概念,人为人们的学习是在观察别人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所产生的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即间接经验。因此,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核心概念。

9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因对某种行为缺乏足够信息而跟随大众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近)3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

1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趋于自律,言行倾向一致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十一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

2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社会交往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高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满足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2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中学生事学业发展的心理辅导:1初一、高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辅导2初二、高二学生的分化辅导3初三、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辅导

5心理评估: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个体的相关资料,对其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6心理评估的方法:1会谈技术a倾听b鼓励c询问d反映e澄清f面质2观察法a项目检核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3自述法。

7学校心理辅导:是将心理健康的理念与心理咨询的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情景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适应环境,达到心理健康并促进其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8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2全体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

9学校心理辅导的主体对象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而非个别学生出现的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 10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4个别辅导5团体辅导。

11学校心理辅导的常用方法:1行为塑造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就是强化训练法,就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借助奖励与惩罚的方式达到对个体行为的重新塑造。代表方法:代币制法,代币是一种强化物,当个体表现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给与其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个体可用代币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从而强化其良好行为。系统脱敏法:诱导个体缓慢的暴露出导致其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2认知调节的方法(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个体出现的消极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不是他所经历的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对这一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所导致的。)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系统计划,前者较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2教学设计的流程:1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教学目标的作用表现在: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2进行教学分析3组织教学过程4优化教学环境5选择教学策略6实施教学评价

3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4教学目标的分类:一、认知目标1知识目标a事实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元认知知识2认识过程目标a记忆b领会c应用d分析e评价f创造 二、情感目标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1知觉2模仿3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

5评价:是指学习者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6形成价值观念:指学习者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 7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目标(1具体目标---可观察的行为2产生条件---行为发生的条件3行为标准---可接受的行为标准)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8教学策略: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9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讲授法2问答法3直接教学法 10直接教学法:适用于以程序性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也称为显性教学或积极教学。

11直接教学的步骤:1回顾和检查以前的学习2讲述新知识3有指导的练习4独立练习

1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是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1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讨论法2发现教学法(布鲁纳提出。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委理论基础。指教师不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发现教学的基本要素:1创设问题情境2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材料3学生从理论上或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修正自己的假设4教师和学生根据在实践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以及先前的知识引出学习结论。)3情境教学法(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4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4个别化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1程序教学法(创始人普莱西,斯金纳贡献最大。程序教学指一种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用特定顺寻和小步子安排的教学材料的个别化教学形式。)2计算机辅助教学法3掌握学习法(由布鲁姆提出,基本理念: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达到80%-90%的评价项目。)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的功能:1促进功能(第一,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分为单项交往类型,双向交往类型和多项交往类型。第二,正确处理课堂中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班集体结构的完善。第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第四,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堂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2维持功能(第一,课堂里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破坏原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第二,课堂管理需要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行为准则,维持课堂纪律。第三,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第四,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调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国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领导方式2班级规模和形制性质3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定型期望源于一种社会刻板现象,是社会对某一类人在行为表现、意象、动机等方面的期望。)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组织领导者的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民主型课堂气氛最佳。

4社会助长作用:群体对个体所起的促进作用。

5正式群体的发展三个阶段: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6群体动力的利用: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心理气氛

7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群体的精神面貌,使每个群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风格和作风,给群体活动染上一层特殊的色彩。

8课堂心理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9怎样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1安全有序地环境2合作制定决策3对所有学生都寄予厚望4鼓励学生的主动性5容纳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方案6尊重情绪和观点

10课堂纪律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2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3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4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5调控与监督的功能.

11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12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景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13课堂情境结构的构成要素: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14课堂学生行为: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有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的特点。必须符合的要求:1命题组卷标准化2实测过程标准化3评分标准化4检测结果的解释标准化)和教师自编测验(类型:1客观题a选择题b是非题c匹配体d填空题2主观题a论文题b问题解决题)。

5有效自编检测的特征:1信度(检测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计算方法:再测法、等价法、折半法)2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东西的程度。分为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念效度)3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度或鉴别能力。)

6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访谈法(访谈设计、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访

谈实施和记录)2观察法(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完全观察和取样观察。包括三方面的工作:观察设计、观察资料的记录、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3案卷分析法 7教师评价的内容:1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2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3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

8学生评价的内容:1基础性发展目标2学科科学目标。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1教师的胜任特征:1职业动机2专业知识与能力3认知能力4教学监控能力5沟通能力6人格特质

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3注意良好仪表,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5教师成长历程:福勒和布朗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1课时计划的差异(精炼、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2教学过程的差异(解决学科和教学问题的效率要比新教师高)3课后评价的差异(关注焦点不同)

7专家型教师的特点: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3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9提高教师心理水平:1正确估价自我2协调人际关系4善于调控情绪5调控生活节奏。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奠基者,20世纪初(1903年),《教育心理学》,尝试错误说,饿猫开箱

维果斯基 前苏联心理学家,发展性教学,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1儿童的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2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前道德判断,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儿童人格发展的5个阶段 帕金斯 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洛伦茨 印刻现象,表示动物的一种天生的、本能的、迅速的学习方式。 鲍姆令德 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加涅 1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信息加工学习说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5认为心智技能分为: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四种形式

巴甫洛夫 经典性条件反射说,狗分泌唾液 斯金纳 1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白鼠杠杆获食,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机体有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3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 苛勒 顿悟学习说

布鲁纳 认知发现说,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奥苏泊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马洛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学习动机的自我实现理论

阿特金森 学习动机的成就动机理论,动机强度=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维纳 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班杜拉 1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社会学习理论,替代强化,人为人们的学习是间接经验。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佛洛依德 遗忘原因的动机说

加里培林 将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分为5个阶段: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和物质化的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安德森 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的阶段

麦克卡尔 学习策略的分类 维特洛克 生成性学习

科尔伯格 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两难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布鲁姆 1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2掌握学习法 普莱西 程序教学法的创始人,教学机器的发明人

勒温 1美国心理学家,将组织领导者的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2最早研究群体动力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皮革马利翁效应 福勒和布朗 教师成长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