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缓和战略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苏联缓和战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苏联的“缓和战略”

一、“缓和战略”一词源于西方,是苏联现行对外政策在西方的“别称”。后来苏联人 接过了这一外来词,有时也正面地加以使用。

西方对苏联现行对外政策,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是“机会 主义”的,有机会就动手,反之则不干,没有既定的部署;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有全球战略 部署的,—个从表面上看起来由偶然机会促成的行动,实际上是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但 西方对苏联观行对外政策的目的和手段,还是有一致认识的,他们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目 的,是谋求世界霸权,苏联用以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除了实力以外,就是鼓吹所谓的 “缓和”。可见,在西方人士中,使用“缓和战略”一词,是指苏联现行对外政策的目的和手 段而言,与承认苏联有全球战略并不是一回事。

二、从赫鲁晓夫的“缓和战略”到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出于安内需要,同时也为了改变斯大林对外关系中的僵硬作 法,在对西方的政策上表现出有较多的弹性,他提出了缓和东西方关系的主张。五十年代 末、六十年代初,在冒进的“大规模共产主义建设”口号下他进而抛出所谓的“三和”,推行 “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路线。“缓和”这个词从此在苏联盛行了起来。但在赫鲁晓夫时 期,苏美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变化,世界范围内力量配置也没有发生变化,国际关系的格局 仍维持原来的样子。赫鲁晓夫的“缓和”受到了时代的制约,苏联是落花有意,而西方则是 流水无情,谈不到什么战略的含义。

勃列日涅夫上台的初期,也就是六十年代下半期,是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转折时期。到 六十年代末,以苏美限制战略核武器会谈在赫尔辛基开场为标志,苏美军事实力特别是核实 力达到了大致均衡的水平;以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为主要代表,西欧已作为世界力量的 一极出现在国际舞台;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重新组合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勃列日 涅夫把“缓和”问题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声称要争取实现国际关系发展中的历史性转折。一 九六九年三月间,勃列日涅夫在华约布达佩斯会议上第一次端出了一整套实现“欧洲缓和” 的详尽主张,建议尽快对话,以建立包括两大军事集团在内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并就举 行欧安会的问题举行会晤。在一九七一年的苏共二十四大和一九七六年的苏共二十五大上, 勃列日涅夫先是提出了六点,后又提出了八点的“和平纲领”,使“缓和”之说涂上了一层理 论的色采,其形态也更臻于完备。就是这一套东西,后来被西方誉为苏联的“缓和战略”。

三、欧安会的举行,是苏联“缓和战略”盛衰交替的标志。从倡议召开欧安会到正式举 行欧安会(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五年),这是苏联推行“缓和战略”的鼎盛时期。一九七O 年,苏联和西德缔结了和约,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问了苏联,这是美 国总统有史以来第一次到苏联访问。一九七三年,勃列日涅夫回访了美国。从此,苏联同西 欧的各种往来大大地增加了。东欧各国也打开了同西德的关系。苏联宣传机器为之鼓噪叫 好:东西方关系“实现了突破”,苏联的“缓和战略”结了第一批“硕果”,“冷战”已经被 “缓和”所取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转折已实现了,“缓和”,它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主 导趋势”,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苏联领导人进而提出了“缓和物质化”的簇新口号, 主张以“军事缓和”来补充“政治缓和”,叫嚷“缓和”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国际 因素,“世界是不可分割的”,还要把“缓和”政策推及亚非拉。但与此同时,苏联自己的扩张行径不断地戳穿着自己假缓和的面目(如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和介入安哥拉内战以及疯狂进 行扩军备战等),西方对苏联假缓和的警惕在不断提高。欧安会之后发生的埃塞俄比亚“革命” 和阿富汗、柬埔寨事件,使苏联的面目更加暴露,给西方喝了一剂清凉药。总之,在七十年 代下半期,苏联的“缓和战略”已成为强弩之末,动听的“缓和经”虽然继续在念,但不加 掩饰

的讹诈更加使其原形暴露。欧安会的举行,既是苏联的“缓和战略”达于顶峰的标志, 也是苏联的“缓和战略”滑向沟底的起点。 四、苏联推行“缓和战略”有得有失。 它赢得的是什么呢?

(一)赢得了时间,增强了实力。十年来,苏美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更加有利于苏联的方向 变化。战略武器总起来双方各有优劣,在欧洲战区苏联已略占优势。常规武器苏优美劣的态 势有了进一步发展。苏联的经济实力,部分地借助于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 展。据统计现在苏联的工业产量已达到美国的百分之八十,有二十多种重要产品已超过 美国。

(二)巩固了苏联在东欧的战后既得利益。苏联同西德缔约宣告了两个德国的存在;四国 西柏林协定确认了西柏林可以独立存在;西德同东欧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了后者作为主 权国家的存在。继之,欧安会的决议承认了战后边界的不可侵犯性。所有这一切,有助于苏 联巩固在东欧的战后成果。

(三)助长了西欧对苏联的绥靖思想,促进了西欧与美国的分歧。西欧与美国在对苏做法 上的明显不同,部分地反映了西欧作为世界一极力量所特有的个性,不能用“绥靖”两字来 概括。但西欧对苏联确有绥靖情绪,给苏联以可乘之机。十年来,苏联用缓和加实力的伎俩, 使西欧耽于苏联假缓和的幻想之中,也使西欧慑于苏联的核威胁。西欧对限制在欧洲的中程 导弹问题与苏联的谈判表现得那么迫切,而对美国加强其西欧战区的核力量的计划又表现得 那么勉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四)苏联同西欧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产生了依赖。西方同 苏联的贸易额由一九七O年的四十九点六亿卢布上升为一九八O年的三百一十五点八亿卢 布,西欧从苏联进口能源虽为数不大(一九七九年西欧石油进口中,苏联提供百分之十一? 天然气进口中,苏联提供百分之三十八),但其占西欧能源进口总量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西德 占其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之十

七,法国百分之十三),西欧对苏联的能源出口寄予希望。在西 方经济萧条、能源不足的情况下,西欧对苏联这样的销售市场和能源来源的依赖心理将有增 无已。

苏联失去了些什么?

(一)在战略上日益陷于孤立。苏联到处扩张势力,不择手段,假缓和的面目越来越暴 露。第三世界国家在苏联“南下战略”的威逼下正在加强团结,共同反霸。第二世界各国提 高了对苏联的警惕,推行“缓和”加防务政策,大力增强了对苏联的自主防务。第一世界的 美国决心扭转其对苏的军事战略衰颓态势,企图重建对苏全面优势,对苏联的立场日趋强 硬。一个以第三世界广大国家为广泛基础的,中、美、日、欧为中坚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正 在日益发展。 (二)东欧“大家庭”对苏联离心倾向不断发展。与苏联的西欧“芬兰化”企图不谋而 合,西欧反过来企图实现东欧“芬兰化”。苏联为了向西欧表示“缓和”的诚意,同时,也考 虑到无力包揽东欧的这一经济包袱,稍稍放宽了对东欧的禁令。这样就给了西欧以可乘之 机,对东欧进行多方的渗透。随着东西欧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的不断扩大,西方影响在东欧 迅速扩展。东欧各国的持不同政见者,大多与西方有联系,其政治能量似超过苏联同行。它们 的经济与西方经济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西方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产生联锁反应。已 经持续了一年半的波兰危机,虽然主要是波兰国内和波苏矛盾发展的结果,但从西方角度看 来,也是西方对东欧进行渗透的一个突破。

(三)对苏联本身的消极影响也显得很触目。与西方经济的某种联系不足以影响苏联庞大 的经济,西方影响在苏联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素称“铁幕”的苏联一旦向西方实行有限度 的开放,尽管西方的渗透如涓涓细流,对广大人民仍然产生了冲击性影响。他们之中不少 人,特别是年青人,不再循规蹈矩了,他们“向往西方式的民主”;不再满足于温饱的生活, 而要求过“高质量”的生活;不再尊重苏联现实,而刑·苏联的今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等等。凡此种种,引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