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考点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清代文学考点知识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4、对比、情节突转等讽刺手法的运用。前者如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居高临下,对他毫无顾忌的训斥、责骂,而范进一旦中举,他又口口声声称范进“老爷”、“贤婿”,显得诚惶诚恐。胡屠户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效果。其它如王惠出任南昌太守前,一心想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到任不久,便把原任衙门里的“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换成了“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也是如此。

后者如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总也不肯断气,等到赵氏说出他的心事并为之吹灭一根灯芯时,他才断气。这种情节的突转,同样极具讽刺效果: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

9

就没了气??

7.《长生殿》的基本思想倾向:

《长生殿》的思想倾向明显包含两个方面:(1)对李、杨爱情的颂赞: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封建帝王唐明皇与妃子杨玉环的情爱生活,对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给予了充分肯定。虽然他们的爱情因马嵬兵变、玉环自缢而告结束,但剧作又安排他们月宫重圆,尽管“虚幻”,但表现出一种崇尚真情的思想;(2)对唐明皇的批判:创作目的就是要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乐极哀来”的故事以“垂戒来世”。特别是剧作具体写了唐明皇“占了情场”,宠爱杨贵妃,却“弛了朝纲”,导致权奸争斗,安、史乱起,给国家、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8、《桃花扇》的创作目的

《桃花扇》是清代传奇中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表面上看,剧作表现的不过是侯、李的爱情悲剧,但其实作者创作此剧另有深意。剧作《先声》借“副末”(老赞礼)之口说《桃花扇》“(昨日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可谓作者写作意图的宣言,而作者《桃花扇小引》所谓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huī]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也”,也表明了剧作“桃花扇底”系“南朝兴亡”的意图。如此说来,《桃花扇》无论是写侯、李离合,还是宾客解嘲、文人聚散,真正目的都不过是要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兴亡的感叹。

为了具体达成上述目的,剧作谴责了“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的“权奸”马士英、阮大铖之流的丑恶行径; 痛斥了“为争位而内讧”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对信奉“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争位》出刘良佐语)、最后变节投降的刘良佐、刘泽清、田雄等人的丑行;歌颂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壮举以及众多爱国志士的民族气节。 9、《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第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首先,剧作很重视情节的历史真实性,如剧前有《考据》一篇,剧中人物、事件均具有很大程度的历史真实性等。惟其如此,剧作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崇祯灭亡前夕的1643年至弘光灭亡的1645年之间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的、军事的斗争,特别是全剧所写人

10

物,共有29人都是历史上的“真人”。正如剧中老赞礼所说:“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孤吟》)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桃花扇》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也做了必要的艺术加工与提炼。像《却奁》、《争位》及《沉江》等情节,就有虚构和点染。具体如《沉江》:史实是史可法自杀不成、当日被杀(或云第三日被杀)——剧中沉江自杀;史实是扬州破于4月25日,史可法当日被杀(或云第三日不屈被杀),福王5月初9日逃离南京——剧中史可法扬州失陷欲到南京保驾,但闻圣上逃离,南京大乱,于是自沉。还有,清兵的进攻,作者也做了有意的回避与“篡改”。

第二、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李香君、侯方域等人。具体说: (1)李香君:一个尽管身为妓女,但却在爱情上忠贞不二,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捍卫自己的爱情,敢于同窃据高位的马、阮等权奸做坚决的斗争,因而政治色彩鲜明、爱情坚定执著的青楼女子。《却奁》一场中,当她得知妆奁乃阮大铖所送,目的是要拉拢侯方域时,他便毅然拔掉簪子,脱下裙衫,当着杨龙友的面将其扔之于地。在《拒媒》《守楼》两场戏中,杨龙友要她嫁给马士英同伙田仰,她很坚决地说自己要等侯方域三年、十年甚而一百年,并且反问杨龙友:“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当杨龙友要强拉她下楼时,她竟以头撞地,宁死也决不受辱于权奸。在《骂筵》一场中,她置生死于不顾,当着马、阮之面,痛骂他们的倒行逆施的罪行。可见,李香君是一个爱憎分明,忠于爱情,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侯方域:一个忠于爱情,具有正义感,但却较为软若的、在政治斗争中摇摆不定因而性格较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他一开始,就不是以嫖客对妓女的态度对待香君。两人定情后,他成了典型的多情公子,这在《逢舟》、《题画》中表现尤为突出。但在对待权奸的态度上,尽管他有正义感,但却较为软若。对于阮大铖之交纳,他竟然说“可怜”、“不可绝之太甚”;吴次尾要去“采掉”阮大铖的胡子,他劝说“不必为已甚之行”。在这一点上,他是比不上李香君的。

第三、严谨的戏剧结构:剧作以道具“桃花扇”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以中间人物(杨龙友)穿针引线,借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写作者自己的“兴亡之感”。

关于这一点,作者曾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

11

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扇坠求爱——赠扇定情——血溅扇面——扇面绘图——昆生送扇——方域得扇——祭坛撕扇

确如作者所言,作者抓住侯、李两人的定情之物──“桃花扇”这一全剧的关键线索,将与之相关的人事贯穿起来,于是便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了;而对于国家的“兴亡之感”,也便借侯、李的“离合之情”表现了出来。

具体说,《桃花扇》剧从侯、李以桃花扇求爱、定情开始,由于杨龙友的帮衬和阉党余孽阮大铖的妆奁、酒席之资促成了她们的结合,但是,阮送妆奁与酒席之资是一大阴谋,由此便引出李发现其阴谋而“却奁”。“却奁”惹恼了阮大铖,他便诬侯勾结左良玉,侯、李由此分离,线索一分为二。通过侯这一线索,引出史可法、左良玉、高杰等军国重臣,写出拥立福王,四镇内哄,高杰被谋杀、侯寻李不成反被阮大铖拘狱等内容;通过李这条线索,又引出福王、马士英、阮大铖等昏君与奸臣,写出他们对李香君的迫害及偷安宴游的内容。其中,两条线索虽分,但又用香君面血溅扇,由杨文聪点染后“寄扇”,侯方域接扇后寻找香君的情节使两条线索不即不离,相互照应。最后,由于南明朝廷的崩溃,侯、李分别逃出,桃花扇之两主人重新相会栖霞山,两条线索又合而二为一。但因张道士的启示,侯李双双入道,而桃花扇则被张道士撕碎于斋坛之上,侯李之爱情遂以悲剧结束。就整个剧作看,线索经历了“合-离-合”三个阶段,而作者正是巧妙地通过侯李的“离合之情”, 传达出了所谓的“兴亡之感”。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