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精品教案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精品教案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2课时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指导意义。

第2课时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无锡、泰州的变化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是来自无锡是六中的一名政治教师,很荣幸今天来到我们省泰州中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合作完成《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2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学们好吗?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深圳的一组镜头,今年是是经济特区建区30周年,9月6日上周一在深圳召开的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30年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圳是祖国的一个窗口,我们无锡和美丽的泰州也是如此!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无锡和泰州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师导入:是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今后还会不断

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深有体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推进新课

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师提问:问同学们,30多年来,我们的祖国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情境导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32年前这位老人提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它确立为国家的战略决策,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了空前地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教师提问: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所以能在中国这块领土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符合客观规律。当然改革开放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改革开放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改革开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

的前途。我们把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就叫新事物

改革开放是社会领域的新事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多媒体课件展示)胡锦涛的话 所以

(1)新事物的含义: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书64页,了解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 观点争鸣:“计算机算命”是新事物吗? 学生活动:纷纷发言(略)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机算命比以前的掐指算命是新出现的事物,也是一个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但人的生辰八字与我们的婚姻、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规律可循,它还是算命,本质是封建迷信,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本质没变,还是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未必是新事物,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汲取其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所以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社会领域如此,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板书:前途是光明的

教师活动:列举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领域碰到的一些困难。

(1) 刚开始引进外资时有人质疑资本是姓社还是姓资?

(2) 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少工人下岗,出现不少人的质疑声。 (3) 1993年的通货膨胀,使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教师提问: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感受到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结合书上65页的第一段) 教师总结:

(1)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2)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 板书: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活动: 教师读一个高考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同学写来的一封信 教师活动:假如你是陆老师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开导这位同学。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略)

教师总结: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仍要满怀信心。板书: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是一定要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