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新人教必修5 )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新人教必修5 )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植物也“上陆”生活了。但它们始终没有摆脱过阴湿的生活环境,严守着自己的老习惯,从没向前跨进一步。直到今天,连个真正的根都未分化出来。

在泥盆纪中晚期,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某些地区的气候进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变成河湖池沼了,有的甚至干涸见底。那时上陆不久的植物又大都长在水边,残枝败叶落入水中,腐烂发臭,大量地消耗着水中的氧气。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有一些总鳍鱼只好弃水登陆。在水陆变迁的新条件下,总鳍鱼就在登陆、失败,再登陆、再失败、再登陆的反复斗争中,逐渐建立了适应于陆上生活的形态结构,鳃呼吸变成了肺呼吸,胸、腹鳍变成了四肢,最后变成了两栖动物。

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大陆一片荒漠的景观,使大陆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植物的登陆成功,便没有今日的世界。

7.下列属于水生植物演化过程的一项是( )A.水生植物—藻类登陆—蕨类植物

B.茎状物—根、茎、叶分化—地下假根、地上茎叶C.裸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陆生植物

D.水藻—裸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陆地植物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4亿多年前,在裸蕨类植物登陆前后,苔藓也“上陆”了,从此成为陆地生活的 真正居民。

B.生活环境的多样与多变使登陆植物的身体器官有了专门化的分工。

C.最初登陆的植物大都长在水边,残枝败叶落入水中,污染了鱼类的生活水域,生存环境的不洁使一些总鳍鱼被迫变成了两栖动物。

D.植物的登陆,改变了大陆的色彩,丰富了大陆的景观,扩大了大陆的面积。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候变迁与干旱是一些水生植物演变为陆生植物的必要条件B.陆生植物比水生植物结构复杂,种类丰富,生命力更强。

C.陆生植物既是大气中氧的消费者,又是氧的生产者,为提高大气圈中氧的含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D.植物登陆成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如果没有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全球生态系统就不可能完善。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12分,每题4分)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

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

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10.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11.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生物钟”。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1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5题。 (9分,每题3分)

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因此从 这个角度说,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或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为自然已经为其划定了界限,用不着担心沙漠会逼近北京城。

从环境史的角度看,现在人们已经能搞清楚过去几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以及历史上沙尘暴的情况,从许多研究著作中,看到了科学家已经能够列出一个历史上沙尘暴的发生状况年表。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沙尘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今天的沙尘暴并不比过去更猛烈。

沙尘暴之所以古已有之,是因为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已隆起,它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温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而这些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人类的活动如果正逢气候变干的周期确实可加剧沙尘暴的强度,因为人类的活动将覆盖植被的地方变成了裸露的土地,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北移西进,从黑龙江大兴安岭南端到青海湟水谷地,长逾

2 000

200~300千米,

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下的一条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带是由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千米,西进了大约1 000千米,这使农牧过渡带完全进入了只适合进行牧业生产的草原带,当农业的铁犁犁开草根盘结的土地,就为沙尘暴提供武器,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在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上发生的沙漠化和沙尘暴埋城毁地的情况,只能怪人类自己。

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类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既然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已经完全进入了典型的草原自然带,“三北防护林”还能是防护林吗?似乎改称“三北防护草原带”更为妥当,其实,人们应该做的也就是从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退回来。

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来自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当然,我们不是要美化沙尘暴,我们只是希望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种现象。 13.下列对“幕后英雄”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为海洋生物带来了丰富的饵料。

B.沙尘暴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大量的铁元素。

C.海洋浮游植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沙尘暴为海洋浮游植物提供了矿质元素。D.沙尘暴能抵抗温室效应,而我们却不知道,它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14.下列属于沙尘暴形成的最根本要素的一项是( )A.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温润的季风。

B.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C.大片干旱、荒漠地区恰在西风带上。D.人类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15.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北京地区的降水量不变,北京地区永不会被沙漠侵略。B.我们只要避开沙尘暴的活动周期,就可自由砍伐森林。

C.如果我们从农牧交错地带退回来,那个地区的沙漠有可能好转。

D.尽管沙尘暴有弊有利,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减小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四、语言运用 (12分,每题4分)

16.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生活像一条奔腾的小河,没有礁石和岛屿就不会有美丽的浪花;生活像 17.改写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上下文意更为贯通。

我国“神舟”六号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各分析系统和有效载荷性能稳定,运行良好,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