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科研助推学校发展[1][1].doc0521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校本科研助推学校发展[1][1].doc052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校本科研助推学校发展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经验介绍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位于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是全市唯一的民族小学,又是旌阳区最大的乡镇小学。学校辖本部(阳安大道新校区)、一分部、附属幼儿园、二分部、五树村小学、涌泉村幼儿园、七郎村幼儿园,共有小学班44个,学生2602人,幼儿班18个,幼儿生865人,教职员工186人。

教育需要创新,学校需要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遇。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全体师生决定迎头赶上,在教育的浪潮中去搏击,去创造,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我校校本教科研的特点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管理、教研的实效,推动课程改革的稳步前进,在校本教研、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转变观念,构建校本教科研体系 不可否认,课改之初,农村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趋于消极,对课程和教材适应性较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低于市区及城郊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既是落实区教育局、教研室“区域推进、分层指导”的课改策略,又有利于整合人力智力资源,减小校际差异,提高整体课改实验水平。

我校成立了教科室,选派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等作为核心力量,组建各学科教研、科研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研讨、教学示范、教学观摩、教学开放、专题讲座、集体备课、优质课竞赛等形式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得到全体教师的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

学校领导、教师在认真投入联合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大家优势互补,互助互学,用“真诚、开放、和谐、合作”的态度对待共同的事业,“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加”,“一人有成果,大家都分享”。畅通的信息渠道,和谐融洽的合作氛围,促进了大家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有活力、有实效的校本教科研体系。

2、重视师资培训,促进学习交流

新课改实验的关键一环在于转变教师观念,核心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在于培训,特别是校本培训。我校极为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组织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区各级举行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教育学术会议,构建了片区培训、校本培训、教研组培训的培训网络。培训中采取理论与实际结合,自下而上,注重实践的培训,体现“互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我们的课堂也是培训的教室。在校本教科研活动中,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在上课、听课中研讨。鲜活的课堂诠释崭新的课改理念,直观形象;有疑难和争论之处,即席对话,真诚交流,茅塞顿开。

学校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负起了培训教师之责,专题讲座、优质课观摩、撰写课改心得文章、畅谈课改体会、展示成功课例,已成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亮丽风景。

3、我校校本教研、科研的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二00二年九月起在我校正式推行。四年来,我校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新课程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努力学习课改理念,贯彻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艺术有了很大提升;

2、切实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高,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改的实践者与参与者;

3、紧紧依靠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改能力与水平;

4、落实教研、科研制度,保证教研、科研经费(每学年投入经费不少于三万元),让政策向课改一线教师倾斜,在考核制度上,充分照顾一线教师的利益,对在教育科研、课改实验中作出贡献的教师予以重奖。

我校为鼓励全体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制定了《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给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发放科研补贴,凡是区级课题、市级课题结题,给予1000-1500元的奖励。如果获得省市区教育成果奖,还将给予重奖。教师申报校级课题,我们设置了“立项奖”、“结题奖”,如果评为区级优秀课题或由校级课题升级为区级课题,我们还颁发“升级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我们优先考虑在课改实验和教育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师上课获奖、指导学生获奖、参加各级论文评奖或发表文章,我们也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教师的积极性

和工作热情大大调动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的大好局面。

在课改进程中,我校形成了崭新的办学思路:高扬“科研促课改,改革谋发展”的大旗,依托本地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开发《孝泉与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德孝文化”教育,加强并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

二、依托校本科研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我校依托校本科研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介绍我校市级科研课题——“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取得的实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是打破课程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校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既有利于学校发展,又有利于教师成长,也满足了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学校决定以孝文化为载体,开发《孝泉与孝文化》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推进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课题组确立了孝文化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建构了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经过两年努力,四易其稿,编写出较为成功的校本课程教材《孝泉与孝文化》。四万余字的校本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探索出孝文化校本课程运用的途径、模式、方法、策略;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各年级的校本教研、科研组依托校本课程,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孝文化校本课程低、中、高段教学的基本模式:低段教学围绕“唱、游、玩”来开展;中段教学以“学、做、比”为中心;高段教学以“悟、导、行”为主要思路;我们组建了开放性的孝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网络,确立了校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了孝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开展“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学生爱上了校本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香喷喷的果汁牛肉走进了课堂,观察它、品尝它、介绍它、歌唱它。校本课程的课堂可以在三孝园、德孝城、敬老院,可以听歌曲、讲故事、演小品、看电视,可以采访孝子孝媳,可以调查访问……校本课程充满了魅力,孩子们喜欢上,盼着上,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们在校本课程课堂上领略了孝文化的风采神韵,汲取了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建设成就,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着孝的认识,履行着孝的承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尊敬长辈。孩子们正逐渐成长为校园小孝星、班级小孝星,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闪现,传统美德正在由他们传承。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汲取了营养,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均得到了发展。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责任。孩子的综合素质更强了。品质高尚,能力全面,孝泉民族小学的孩子正茁壮成长。“我爱校本课”成了孝泉民族小学全体孩子的共同心声。

通过开展“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教师们转变了教学观、师生观和学习观。教师们在学习中成长,在研究中前进,理论修养、知识素养有了提高。在首届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中,在市、区上课竞赛中取得一系列佳绩。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2人次,获省级奖励12人次,获市区级奖励157人次。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呈现系列化、可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随着实验的进程,孝文化校本课程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了起来,“知孝知荣辱,争做好少年”成了孝泉民族小学全体孩子的誓言。一系列崭新的校本课程正在紧张的开发之中:将家乡的古泉资源充分利用,开发“泉文化”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环保意识;针对农村孩子实际,利用学校的闲置土地,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思想;我校地处民族散杂居区,开发以“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促进民族散杂居区各民族的和睦团结……

三、校本教科研体系促进了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

充分依托校本教科研体系开展课改实验和教育科研工作,学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实验和教育科研工作中,学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明晰的办学思路:以科研促课改,以改革谋发展;以抓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以“孝文化教育”为载体,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校成为了“四川省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先进集体”,“德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先进集体”,“旌阳区城乡一体化课改实验研究先进集体”……

我校的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荣

获德阳市“首届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根据我校地处民族杂居地区,既有汉族师生,也有回族、藏族、羌族、苗族师生的实际,学校和四川省民委共同申报了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民族学校促进民族散杂居区和睦团结实践研究》,以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为各族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以此为推动,校级教育科研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学校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艺术体育教研组是组组有课题,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成绩喜人。

语文教研组围绕“读写结合〃片断写作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探索出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写好片断的途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教研组依托学校的市级科研课题,开展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孝”的教育的研究,达到转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学生与父母、祖父母关系的目的,让孝文化在留守儿童心里扎下根,推进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体育教研组根据我校农村小学实际,以抓好足球运动为突破口,开展“农村小学足球训练途径研究”,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以及学校整体工作水平上台阶。学校先后成为德阳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与此同时,每位教师还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纳提炼,在实践研究中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多角度丰富了校级科研的内容、形式。做到了“科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督促老师的个人教学实践研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期写教学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各不得少于3000字。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校在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上刚刚起步,与区内许多学校相比,我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虚心向先进学校学习,坚持走“科研促课改,改革谋发展”的办学之路,继续依托校本教科研体系,助推学校发展,争取早日成为省内知名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为“教育三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 二00七年八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