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针灸医籍选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毒药:与甘药相对,指古代药性俊猛、祛邪力强的药物的称谓。(课本)古代对一般药物的统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六变:指脏腑病变反映在脉象上所出现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变化。 3甘药:指性味甘温的药物,脾属土而喜甘,用甘药可补益脾气,脾旺则五脏之气俱盛,故适合于阴阳形气俱不足的患者。

4形气:形,形体外貌。气,功能表现。即形体与神气。

(另一种解释)形,形体、气,脉气、血脉。指患者的形体的强弱、胖瘦及气血的衰盛。

5刺有三变:指三种不同的刺法,刺营、卫、寒痹。

6终始:比《内径》更早的古代文献篇名。“明知终始 五脏为纪”指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始有终的,要了解这一点应以五脏为纲纪。 7补阴泻阳:补其内在的正气,泻其外来的邪气。 8劂心痛:五脏气机逆乱犯心导致的心痛。

真心痛:邪气直犯于心,内有淤血积块闭塞心脉表现为手足厥冷,心痛剧烈,病势危急,后果严重,针刺效果不理想。 9泻必用方:泻法必须在气盛时使用。 10补必用员:补法必使气行,并使气至病所。 11刚柔之事:阴阳相配,刚柔相济。

12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脏腑经络之气可以阴阳互通,维持平衡,在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在治疗上,募穴在腹部,可以阴引阳,治疗腑病,俞穴在背部,阳引阴治脏病。

13送坚付濡:逐其坚实,补其濡弱。

14以急随缓:以使其坚急的方法治疗弛缓的病症。 15消息气血:调理气血,消减或增长气血。

16随师而将息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摄。 17隔日一报:隔一天刺一次。 18以意消息:根据患者胖瘦进行调整。

19交正而识本经:交正,指十二经的阴阳表里相配,凡正经属阴经,属里属脏者,其交经必是阳经,属表属腑。正经属阳经,属表属腑者,其交经必是阴经,属里属脏。取本经俞穴治本经之病,称本经取穴,也正经取穴,兼用与本经相合之经的俞穴则称交经配穴。

20泻络远针:浅刺络脉出血,多用于血瘀气滞。远道刺法。

21留吸母而坚长:留针取热,吸气时出针,用补母法治疗后,患者精神充沛,气血旺盛。

22针刺操作的关键是守神、守机,神乎神,客在门,前一神字为形容词,意思是神奇的,微妙的;后一个是名词,指神气(即人体精神气血)。客有客居的意思,门是神气出入的门户,即俞穴。形容神秘莫测的神气出入,客居在俞穴门户,比喻神气游行聚集于门户的状态。原文是指不明白神气迅速的变化,又怎能把握疾病的本原呢?怎能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呢?重点讨论神气与俞穴的关系,神气的变化特征和把握气机的重要性,只有上工才能体会,觉察到精气的变化迅速微妙。

23“深居静处。。。以收其精必其神,令志在针”针刺对医者治前的要求:有安静地医疗环境;避免外邪侵袭;医者思想高度集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24如何治疗“天牖五部”:阳迎头痛为阳邪逆于阳经头痛胸满,取人迎;暴瘖气鞭为阳经气逆,取扶突穴;暴聋气蒙为手少阳气逆,取天牖穴;暴孪痫眩为足太阳经气逆,取天柱;暴瘅内逆为手太阴气逆,取天府穴。

25“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论述针刺要领和补泻原则:必诊断正确,掌握病症虚实,脉诊及形气内外关系,并严格掌握针刺时机,应用熟练的手法,做到“至其当发,间不容演”,还强调了医生应集中精神,专心致志,谨侯经气的得失,

才能达到治神的目的。

26为什么六腑多置一原穴:由于阳经的脉气比较长,放故在“输”穴后,另设一“原”穴,即三焦为气之所始终,阳气之根,气化所在,六腑也有气化作用,三焦之气通于六腑,共成一气,因此。

27“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春夏气候温热,阳气偏盛,要通过针刺引导人体阴气,其针刺的方法是先针刺到肝肾所主的筋骨深层,得气后再提针,使阴气达到阳分。秋冬寒凉,阴气盛,针刺引导阳气,先浅刺到心肺所主的阳分,得气后再推针深入,引导阳气到阴分。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春夏阳气在上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①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②至阴用事,无阳气以养其阴,故取一阳以养于阴,免成孤阴。

28灸法:因人、因病、因时、因部位而施灸1.因人: ①丁壮倍多于方数;②老人羸弱可复减半;③新生儿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2.因病:总的灸治原则“外气务生,内气务熟”①阳病少灸“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间日一报之”;②阴病多灸“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③小病小灸“小弱炷乃小作之”④大病大灸“病重者,皆当三报之” “重者九报”⑤外证少灸“风劳沉重,九部尽病”,不过五十壮;⑥里证多灸“攻脏腑成心腹疹”,宜百壮;二、因人、因病、因时、因部位而施灸⑦缓证缓灸“凡阴阳濡风口喎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⑧急证急灸“大凡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⑨虚证多灸腹背“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漓”,灸腹背宜多,但不可太过(“不可过百壮”);⑩实证多灸五体“卒暴百病,鬼魅所著”“灸头面四肢宜多”,但不可太过(“其多不过五十”);11.热证可灸,灸量酌减“温病随所著而灸之”,不过大熟之数;12.寒证当灸,灸量酌增“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3.因时:正午以后灸之为佳;4.因部:①头部“不得满百”②脊背“太过熟大害人”;③臂足“灸宜少”④腹部“宜当熟之”

29头不可多灸的道理:1.头为诸阳之会,多灸无益,恐气血妄行;2.头部肌肉单薄,故不胜灸,多灸伤髓;3.头为百脉之宗,阴血不耐多灸,多灸伤阴。4.头为首阳,交会穴多。

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外气内气,指病气在外部在内部。生熟,指灸的程度。凡灸的壮数少、艾柱小者为生,凡灸的壮数多、艾柱大者为熟。

30刺营刺卫:①“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营分病以寒热并作,呼吸急迫,血上下妄行为主,故祛瘀;卫分病以气郁作痛,其无定处,鼓作响为主,重在梳理气机。②“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刺卫应横刺则不伤荣,刺荣则应摄按皮肤 使浅表的卫气离散 而深刺至荣则不伤卫。③“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当补时,卧针浅取其卫气而致气于虚处,当泻时,直刺深刺至营,得气后引向浅处,而泻其邪气。(针下得气后,由浅向深插,从卫取气,引气入内,扶正,为补法。由深向浅抽提,从营引气,借助营气,托邪外出,为泻法。)

31泻南补北:即泻火补水,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选穴补泻的方法,南代表心火,北代表肾水,即泻心经补肾精以治肝实,肺虚的方法。火为木之子,泻火可令母虚,达到泻肝目的,金为水之母,补水令母实,达到补肺的目的,该法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充。

32刺婴儿:因婴儿肉嫩血气少弱,要用毫针浅刺不留针,宁每日两次,也不要深刺久留。

33“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指虚证取本经母穴,如肝虚取其合穴曲泉,实证去本经子穴,如肝实取其溁穴行间。二、指虚证可以取其母经的母穴,如肝虚取肾经合穴,实证取其子经的子穴,如肝实取心经溁穴。

34针刺补泻的操作和取得针刺效应的关键在于得气:一、提插捻转补泻,气至而向内推针为补,得气后摇大针孔向上,提为泻法。二、双手协调针刺,左手配合按压弹爪针刺部位,对宣导气行和侯气有重要作用,在定穴及进针、侯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