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 ”培养研究000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 ”培养研究00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图片5.“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5.3对中学生“三观”培养的策略

5.3.1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化学“三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属于一项长期的综合性教学任务。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做出统筹规划,针对不同年龄和教学进度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才能将相应具体性知识与观念培养紧密结合。“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在早期对观念的学习之后,对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这样才能让“三观”观念伴随着知识

[15]

的加深而不断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早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三观”观念,将化学“三观”从浅入深、从模糊到清晰慢慢呈现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所建立的描述性、低层次的“三观”过于理论化,若再结合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应用观念情境,才能真正展现到化学“三观”的功能与价值。在“三观”的引导下,学生对具体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深层次的具体性知识同时也能为挖掘和提炼“三观”,而作出提供基础和源泉。

20

5.3.2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三观”为主的教学最核心的教学策略是围绕问题而设计教学课程和教学过程。“知识并非是不加选择的方式进行传授。对于那些重要的观念,我们要想理解它们,就必须对其提出问题并加以检验。”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课程进度,将

[16]

学习材料和教师视野中“三观”的基本含义变为实实在在的问题形式抛给学生,才能驱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以及学生是否已经具备相关知识经验。例如,学生在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时,能自主地进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维模式。在此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问题,“物质结构”是否仅指物质分子的空间构型?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物质的结构可以影响其性质?它又是怎样影响的?像这样设置一系列以事实和现象作为证据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逐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更深一步的认识,才能为建立“三观”观念打下坚实的铺垫。

5.3.3创设情境,活动建构

中学化学“三观”的培养注重教学情境创设,主张在活动中培养“三观。原因是将“三观”用基本理解的方式用语言描述和解释出来,就缺失了个人的情感和知识经验,演变为一种方法性和工具性的知识,失去了指导思维的能力。为此,在“三观”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生活环境,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将原有知识作为支点,进而对新知识进行整合,建构出对物质的属性和规律的独特认识。

化学科学所具有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决定了“三观”的建构需与社会生活情境相容。情境活动是指知识形态的“三观”与学生个人经验、心理活动、态度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特定的活动之后,学生主动将外在事实结论与内心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深刻的思维活动经验。像这样经过探究活动,才能正在获得探究、发现和体验等多重感知,产生特定的情感态度,构建有价值的化学“三观”。

21

第六章问题与展望

在化学基本观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对化学“三观”做出科学的界定,揭开了“三观”最为本质的内涵、特征和构成的神秘面纱。“三观”在结合中学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对“三观”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做出相应的阐述,分析了影响“三观”培养的因素,并且对“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对比之后,得出了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化学“三观”培养的具体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对中学生实施“三观”培养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但由于本人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存在以下的不足点。

第一,对中学生化学“三观”的培养研究核心主要限于尚处于思辨阶段的理论构建,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的检验。

第二,在本论文中对“三观”的建立的论述过于简洁,应对化学“三观”的形成和学生的认知心里发展过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更为详细的阐述。

第三,本文虽然给出了“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三观”培养的具体策略,但对怎样进行“三观”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与详细评价,怎样将“三观”与知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评价中学生对“三观”的掌握情况,诸多方面并没有做出详细说明。

在对中学生“三观”培养研究过程中,本人对“三观”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意识到“三观”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它需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长期的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对中学生“三观”的培养研究属于崭新的研究课题,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在理论方面,“三观”培养的教学评价现处于空白状态,“三观”培养的过程还学结合个人的心理认知发展给出详细的建构说明;在实践方面,需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对“三观”做出实证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现有的理论成果。本人也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对“三观”培养的研究,在此本人希望有更多拥有理论修养和相关教学经验的人能够加入此项活动,让中学生的“三观”培养的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持续不断的为我国的基础化学教育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智力保障。

2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美】R.埃里克森著.兰英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课程与教学系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美】R.布里斯罗著.华彤文,宋心琦等译.化学的今天和明天.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6

4.毕华林,亓英丽编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6

5.吴国庆.化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载于王磊,毕华林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化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

6.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北京:化学教育,2001

7.辛本春. 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9.辛本春. 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辛本春. 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杜明成.关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初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辛本春. 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卢巍.初中化学复习中“观念为本”教学的探索.山东省教学研究室,2009,Z2期

2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