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培养研究000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培养研究00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能”的弊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层次理解和化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4]

5.1.1化学“三观”的普及是观念为本的教学前提

“三观”观念既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实践发展产物,又是科学探究抽象的结果,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三观”观念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和认知情境中寻求种种观念依据,也可以从学习材料中挖掘大量的抽象的、概括的化学观念。就如,能够对“酒香不怕巷子深”、“水变油”等化学现象,做作正确的认识,虽然这些知识是肤浅的、片面的,但在形成化学“三观”的过程中,却对化学思维起到一定的心理定向作用。学生通过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三观”观念,为培养中学生的“三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5.1.2化学“三观”的培养是实现观念为本的教学依据

化学“三观”是人们经过反复的思维活动之后,所形成的集体思维成果,它具有内容的概括性、较高的层次性和广泛的社会共有性,属于社会的共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仅靠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三观”,借机传授给学生。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三观”过于知识化、理论化,缺失了个人的思维活动和认知体验,不能真正将“三观”与学生头脑中的深层思想意识相互融合。因此,在教学中,以课堂作为媒介,将化学“三观”像知识一样介绍给学生的同时,结合对学习材料和情境活动的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和丰富“三观”,从而为实现在教学中以观念为本打下基础。

5.2 以“三观”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

5.2.1 常规教学设计与 以“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的差异 表1.常规教学设计与 以“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差异表

设计类型 设计理念 教学目的 “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 师生交流、积极互动促进共同发展 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培养学生“三观”的工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常规具体知识传授式教学设计 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掌握具体的事实性知识 提高

16

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以“三观”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分析教学单元中的事实性知识与“三观”的层级结构关系 以“三观”为核心,分析学生头脑中已有观念、已有观念与建构的新观念的关系和建立新观念所需的具体性知识程度 确定教学中需建立怎样的化学“三观”、确立建构活动中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获得怎样的发展以及确定相应具体性知识掌握的程度 丰富和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三观” 让学生在解决相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建立“三观”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中逐步建立化学“三观” 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使“三观”内化 分析具体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生的具体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确定方向 主要确定学生的具体知识的发展程度以及确定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情况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具体知识 将具体知识分解简易化 仅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性知识 无反思设计,仅设计强化具体性知识的环节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活动设计 反思设计 可见,“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的过程目标为解决基本事实性问题,最终目标为建立化学观念。设计以用下图来表示其设计流程:

图3.“三观”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 5.2.2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选择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该单元由“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

17

“水的组成”、“化学式与化合物”四节内容组成。其中“水的组成”这节内容较为抽象,其他三节内容虽然涉及微粒和元素,但它们和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学生较为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用学生最为熟悉的事物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从分子、原子、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思维视角,尽可能早的培养学生对“三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该单元最高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教材编辑者的初衷。

(2)教材分析和确立教学目标

在“三观”培养的教学中,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节课程中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这节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哪些新的或者更深层次的认知物质世界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这样的自我审视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三观”分解为学生能够适应的认识方式阐述出来,伴随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深化而逐一建立。

“自然界的水”教学单元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早的让学生建立物质的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形成从分子、原子的认知层次去研究世界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该单元以水作为载体,通过水的爱护、水的净化、水的组成中对水分子运动情况的描述,让学生进一步在微观性的基础上加强对“三观”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程度,该单元总的教学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以水为载体研究其组成、结构、性质建立元素观、结构观和守恒观。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而设置具有一定层次、梯度的课时目标,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18

图4.“自然界的水”单元教学内容、课时目标及单元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三观”,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具有特有的化学结构以及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均遵循守恒观,让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学科的本质以及化学的思维和思想。

(3)课题三“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在次我选择课题三“水的组成”作为教学设计的案例,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三观”培养的教学设计。为了让中学生初步建立起“三观”的基本认识,本教学设计以问题和活动作为中心,围绕着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问题和情景活动,逐步推动整个教学过程。

1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