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 ”培养研究000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 ”培养研究00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图1:化学认识过程图

吴国庆认为“化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认识客观物质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公民应该具有的化学思维方法。”为了

[5]

实现初中化学课程的真实价值,必须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和培养此思维方式,明确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概念。

宋心琦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学生受益的并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因此,中学生化学观

[6]

念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化学概念及原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学科观念。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开始关注化学观念的教学,但就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既“位、构、性”三方面出发,丛“组成—结构—性质”这一思想路线,培养学生的元素观、结构观、守恒观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1.3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教材以“结构—性质—用途”的学科逻辑体系为主线,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三观”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学生学习化学不仅要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而且要上升到思想观念的形成。让每个学生真正领悟化学学科永恒的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使其毕业以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对化学相关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决策。“三观”是贯穿整个化学学科始终的基本化学观念,让学生从“三观”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化学后应掌握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三观”的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以及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2章研究理论基础

2.1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

学习化学的实质并不是“堆积”知识点,而是不断构造知识。探究化学学科的本质结构,不仅可以实现由基本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还可以让学生在头

4

脑中形成该学科基本轮廓。

2.1.1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观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围绕着 “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几个问题,清晰的表达出化学学科结构的基本观点。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课程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结构的构建是为该学科的灵魂搭建骨架。布鲁纳主张采用螺旋式课程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并指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习言语形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是此学科的基本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从“位、构、性”出发,循序渐进的探究化学学科内容的本质结构,这是快速构建“三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骨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包含有两层重要含义,即表层结构含义和深层结构含义。一门学科由基本概念和

[7]

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形成了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含义是指一门学科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特定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以及思维方式。

2.1.2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对“三观”培养的启示

布鲁纳提出学科结构理论,主张采用螺旋式课程教学,抓住了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着重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向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延伸。但是由于学科结构过分强调知识的现代化和理论化,突出学术性知识,致使教学课程的内容显得抽象和严谨,脱离了学生实际。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觉得教材难度较大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恶,最终让课程改革的目标难以达到。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以观念建构为主的“学科理论”,学科结构仍有许多有价值并且合理的内涵值得我们化学教学所借鉴。

(1)培养中学生的化学“三观”的前提是掌握化学学科基本结构 化学的“三观”是建立在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上,因此想让学生建立“三观”,必须向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学科结构。化学学科结构是指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具体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位、构、性”知识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得概念性理解,进而将其知识结构转化为自身的“三观”。因此,在建立中学生的“三观”的主体地位时,也要加强课程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概括性和结构化水平,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5

系养成始终如一的化学观念。

(2)循序渐进、统筹规划的培养中学生的“三观”

化学的“三观”不仅主导和维系着整个化学学科,而且对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和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学生的化学“三观”观念的培养应该尽早并且循序渐进,并不是等到学生的心智发育完全成熟后将化学观念一次性全部灌输给他们。在整个化学教学期间,尽早的向学生全面系统的介绍“三观”,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形成不同层次和系列的与教学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化学观念,从而让学生将其观念转化为自身的认知方式和化学思想。

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中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和发现所学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建构、协作、提升”在学习过成中,学生主动

[8]

构建自己的知识,因而可以超越原有知识信息本身,还可以根据自身原有经验,对新环境进行整合即同化和顺应相结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2.2.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个人自己所决定。这也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第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第二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情境,这样才能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第三重视学生学习的社会作用建构性。

[9]

2.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三观”培养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自身主体经过活动反思后所建构形成的。中学生的“三观”的培养以化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作为对象,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出发,而创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形成化学科学的“三观”观念的能动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三观”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之上

学生通过在生活与各科学习的经验背景下,将当前的学习任务与之建立某种联系,对当前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维反思和深化理解进而形成化学的观

6

念。由此可知,在培养中学生的“三观”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看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事物,总结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逐步培养起化学的“三观”观念。

(2)“三观”的培养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对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性注意和整合,从而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化学观念。想让中学生将化学的“三观”观念真正内植于学生的思维和观念深处,是需要学生主动结合自身所学化学知识,整合物质的本质属性与联系,从“位、构、性”这条主线真实和积极的探索。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实践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自我构建,让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化学“三观”观念。

第3章“三观”培养的理论建构

3.1 “三观”的基本内涵

为了让每个中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逐步形成化学观念,从而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从物质的本质出发,逐步探讨其内在联系,从“位、构、性”三方面培养学生的“三观”。化学“三观”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更是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后形成的结果。根据国内外对化学“三观”的研究状况和所查文献,再对照中学化学课程革的目标,得出中学阶段培养中学的“三观”所蕴含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解有以下内容:

3.1.1元素观

[10]

元素观是指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所持有的看法,反映了人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

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