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经典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社会心理学 经典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明服从行为 2、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解释人们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相一致。 3、内化:人们真正地从内心解释并相信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八章 从众

第一节、从众的定义

从众(conformity):指的是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节、从众的表现形式

1、顺从: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 2、服从: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顺从行为

3、接纳: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 第三节、信息性社会影响:想知道“正确”情况的需要

一、信息性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他人的影响导致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将他视为信息来源;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从而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 第四节、什么因素会影响从众 一、群体规模

3-5个人比1-2个人更易引发从众,人数越多时并不会增加从众 二、一致性

若有人破坏了集体的一致性,则从众行为减少 三、凝聚力

一种“我们”的感觉,即感觉群体成员相互吸引,联结在一起的程度,内群体对人的影响大,归属群体压力、凝聚力越强,就越易发生从众行为。 四、地位

地位高的人,影响力越大,地位低的人更愿意从众 五、公开的反应

面对公开中,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六、无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出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现实生活中的仲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初的决定,没事前承诺,更易引发从众。 第五节、为什么人会从众 一、规范影响

1、社会规范(social norms):是指一个团体关于可接受的行为、价值观和信

念的内隐或外显的规则。

2、规范性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而从众;这类从众会导致个人公开顺从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但并不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

3、阿希的线段判断研究 4、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2)他人支持与服从(3)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4)权威的靠近程度(5)行为后果的反馈 二、信息影响

1、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2、当处于危机情况时 3、当别人是专家时 第六节、哪些人更易从众 一、人格

当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二、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 三、年龄

青少年更易从众

四、自我卷入水平

自我卷入水平较低的人,更易从众

五、文化

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更易从众 第七节、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 一、逆反

保持或恢复个体自由感的动机,当某人威胁我们行为自由时,逆反就会出现。 二、坚持独立性

中等程度的独立性

第九章 团体过程:社会团体的影响

第一节、什么是团体

一、团体(group):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彼此互动、彼此依赖的人,他们的需要和目标使得他们互相影响。 二、团体特征:(1)具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50) (2)组织具有明确的结构

(3)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 (4)心理上有依存感和共同感 三、群体分类:(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四、人为什么要加入团体?:(1)与他人建立联系,为了生存 (2)归属的需要,避免社会排斥 (3)确认自己的身份 五、团体的组成和功能

1、组成:团体需要成员之间有互动;成员在年龄、性别、信念、观点上有相似

2、团体的同质性有两大原因:首先是许多团体倾向于吸引一些在未加入之前就

很相像的人;其次,团体的运作方式也促使成员越来越像。

3、功能有:(1)社会规范;(2)社会角色(social roles):是指团体对特定成员

行为的共同期望;(3)性别角色;(4)团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团体将成员联结起来并增强成员相互好感的品质 第二节、团体与个人行为

一、社会促进:他人在场为我们增添活力 1、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在他人在场并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得到评估的情况下,人们在简单任务上表现较佳,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较差的倾向。 2、为什么他人的存在提高了绩效?

答:因为他人在场增强了生理唤醒状态(即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有活力)当这

种唤醒状态存在时,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我们所擅长的事情)会变得更容易,而要完成一些复杂任务或者学习新的内容就会变得比较困难。

3、为什么他人在场会引起生理唤醒? 答:(1)他人在场能提高我们的警觉

(2)当他人在看自己做事时,我们会对正在受到评价而忧虑 (3)集中于他人会造成分心的问题

4、优势反应:是指他人在场,复杂问题解决更差,简单问题解决更好。

二、社会懈怠:他人在场使我们放松

1、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当有他人在场而且他们个人的表现不会得到评估时,人们会在简单任务上表现得更加糟糕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好的倾向。 三、社会懈怠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谁最偷懒? 男性懈怠的倾向更甚于女性;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懈怠倾向更甚于亚洲文化下的人 四、去个体化:迷失在人群中

1、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是指当人们不能被识别(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

2、去个体化导致人们的责任感下降 3、去个体化促进人们对团体规范的顺从 4、网络中的去个体化 5、导致原因:(1)弱化自我意识;(2)团体规模:规模越大,个体化就越易丧失;(3)身体匿名性;(4)唤起和分心活动 第三节、集群行为 一、特征:(1)自发性;(2)狂热性;(3)非常规性;(4)短暂性 二、过程:(1)高度的刺激和暗示;(2)情绪感染;(3)情绪激发 三、两大重要的心理机制:(1)感染;(2)模仿 四、典型特征:去个体化 第四节、社会惰性

一、减少社会惰性的方法 (1)群体规模不宜过大

(2)工作任务对成员而言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3)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

(4)使成员相信个体的贡献非常重要的 (5)对同事的工作表现有良好的评价 (6)区分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 二、社会惰性的原因:(1)社会评价:缺少考核个体绩效的有效机制 (2)社会认知

(3)社会作用力:群体承担后果,个体责任分散

(4)群体认同:认同感低、认为群体目标没有价值和意义 三、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是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

(2)评价焦虑和竞争说 (3)分散-冲突理论 (5)社会影响理论

第十章 人际吸引:从第一印象到亲密关系

第一节、人为什么需要人际关系 答:(1)亲和需要:高焦虑的人更关注与人交往,因为与他人交往会使自己觉得安全

(2) 归属需要:从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可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第二节、人际吸引的原则

(1) 强化理论 (2) 社会交换理论 (3) 公平理论

第三节、产生吸引的原因

一、住在隔壁的人:时空接近效应 1、时空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频繁的人往往是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2、曙光效应(mere exposure):是指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定的人,当彼此变得越来越熟悉,友谊也就变得越容易形成,当然,如果一个人是个显而易见的无赖,那么曝光越久,我们就越不喜欢他。 3、为什么接近性可导致人际吸引:(1)可得性;(2)相似性;(3)熟悉性;(4)好处的获得 二、相似性

1、观点和人格:众多研究表明,他人的观点和你的观点越接近,你就会越喜欢他们。

2、人际交往风格 3、兴趣和经验

4、为什么相似性导致人际吸引:(1)被人喜爱的渴望;(2)被人确认的需要;(3)对他人性格的推论

5、在初次交往中,年龄、社会地位、外貌的相似性往往会起到主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的相似起着更加主要的作用。 三、互惠式的好感

四、外表的吸引力与好感 美的文化标准:(1)美的标准之一:平均化(2)结论:对人产生吸引力的面孔,是处于整个面孔的代数平均数(3)最有吸引力的面孔结果:参与者认为“高吸引力的面孔”程度远远高于“平均化”的面孔。(4)美的刻板印象 五、互补性

六、熟悉性 第四节、人际吸引的结果 (1)喜爱;(2)爱情;(3)亲近

第五节、犯错误效应:是指犯错误会使人们对有能力的人更加的喜欢。原因是:“平常人”拉近了心理距离。

第六节、人际吸引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