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是恩格斯在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总结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不断提升的。《自然辩证法》阐明了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历史的观点,是对人类科学探索的总结和预测。它的产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参考文献来自:龚育之孙小礼《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自然辩证法和STS的区别: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参考文献林坚《STS研究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互、共同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系统。人与自然存在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所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从历史进化角度、现实角度和人类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的角度,可以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没有自然界存在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人类,更不可能有人类生存的发展。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从现实世界的角度,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3)恩格斯说过:人首先依赖于自然;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 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主题,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我们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从教育、法制、政府职能转变等角度着手努力。首先,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让全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这个热心和信心,使其在道德上进行接受潜移默化地教育。其次,使得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制度化,积极强调它的重要意义,严格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对忽视环境而滥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鼓励绿色行业或企业及个人,配套相关的措施,避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沦为只是口号。最后,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为政绩考量,广泛地动员和鼓励全民生态文明建设。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积极响应、携起共进、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地球,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383-384页.

[3]常江,王忠民.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12-116. [4]张新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战略框架[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2:15-24.

[5]姚站军,蔡衍宁.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审视到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40-43.

[6]叶峻,杜永吉.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5,02:45-5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