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二语习得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浅论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

摘要:Krashen 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由五个假说组成: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情感过渡假说。这些假说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习得过程的输出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

关键词: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 语言输入假说; 情感过渡假说

Abstract: 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consists of five main hypotheses: th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monitor hypothesis,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affective transition hypothesis. This hypothesis has certain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but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ignore the output acquisition process; lack of operability in actual teaching in some degree.

Keywords: 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 monitor hypothesis;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input hypothesis; filter hypothesis 正文: 一.前言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监察理论”。这一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全面准确地认识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对于更好的理解外语学习性质,推动外语教学有着积极意义。 二.文献回顾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作为二语习得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的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Krashen的理论,人类第二语言的执行有两个独立的系统,即“习得系统”和“学习系统”。习得是下意识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母语)的过程。 它需要有意义的交换目标语- 是指讲话者不是集中在言语的形式上而是交流行为本身的自然交流。学习系统是正式教育的产物,他在有目标的过程中学到了有意识的语言,例如:语法规则等等。Krashen 认为习得重于学习。下面我就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作出详细分析。

三.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

1..地位:监察模型(monitor model)中占基础(the most fundamental)地位的。 2.内容: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对“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区别:(1)“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subconscious)将隐性知识内化。学习者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学习”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有意识地(conscious)学习语言的显性知识;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

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而学习的系统虽在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

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并非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监察假说 (monitor hypothesis)

1.地位:监察假说与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它是krashen监察模型的核心假说。

2.内容: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察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间,也可能在之后。 3.三个先决条件: ①说话者要有时间(having time)。

②说话者注重语言形式(focusing on form)。 ③说话者知道规则(knowing the rule)。

4.检查后出现的三种情况:①过度监察者(monitor over-user)。

②监察不足者(monitor under-user)。 ③合理监察者(optimal monitor)。

5.合理监察:学习个体应根据情况合理使用监控功能。在进行口头表达时,人们通常关注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而且此时如果说话者过多地使用监控功能,

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此时可少用或不用语言的监控功能。但在书面表达时,人们通常更重视语言形式,即表达的正确性。所以此时就很有必要用语言的监察功能来纠正表达中的错误。

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内容: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一个特定的,可预测的(predictable)自然顺序进行的。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一些语法结构会先于其它语法结构被学习者掌握,而且这种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例如,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2.①Learnable:Simple rules which be learned more easily should be presented firstly。 ②Portable:Rules that can be carried around in the learners head should be presented。

③Not yet acquired:Rules that our students have already acquired need not be taught。Only rules that have not been acquired need to be taught。 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1.内容:Krashen试图用这一假说解释学习者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只主张输入不够,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者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行。在这个假说中,只有当习得者获得比他现有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形式时,语言习得才能产生。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i+1会自动提供给习得者。也就是说,如果习得者首先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结构便会自然习得。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这一假说关注的是语言习得而非学得。Krashen还给出了理想输入应满足的条件:第一,输入是可理解的;第二,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第三,输入不按照进行;第四,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 2.局限:

首先,在输入假说中,Krashen一味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似乎只要学习者得到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就一定会产生语言习得,从而获得相应的语言能力。他显然忽视了习得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输出。从理论上讲,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我们根本无法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做出判断。外语学习者同样需要大量的输出训练,输出过程实际是对输入的检查验证,因为只有通过使用目的语才能将从输入中获取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从教学实践来看,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各项技能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获得。传统外语教学中就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由于缺乏输出练习,学生在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后,仍然不能自如表达,结果是有话说不出,形成所谓的“哑巴英语”。因此,外语教师应该掌握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针对可理解输入的多少给出学生相应的输出训练,以此激活语言输入,使其真正转化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Krashen理论的另一个局限性来源于他的i+1模式。i代表学习者的现有水平,1代表略高于这一水平的语言输入。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学习者个体差异极大,他们的现有水平i如何测定,略高一点的语言输入1究竟是多少,Krashen都没有给出具体标准。他虽然提出理想的可理解输入需要足够的量,过多或过少都没有价值,但所谓“足够”又怎么界定。所有这些关于量的描述在实践当中几乎是不可能被量化的,因此这一模式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被推广。 情感过渡假说(filter hypothesis)

1.内容: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习得才会发生。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动机、自信、焦虑感等,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 如果学习者动机强烈,有自信心而焦虑感较少,就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学习效果会更好。反之,则会影响习得的产生。而且,“情感过渡弱”优于“情感过渡强”。 2.作用:

①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及课程促进语言习得。 ②课堂教学应当为学习者进入自然环境习得语言做好准备。 ③教师减轻焦虑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