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发展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nti-Gesamtkunstwerk);面对现代社会的演化,建筑应该分散成许多语言来和大量不同的经历相对应—私有的和公有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私密的和公共的。房子的室外应该端庄朴素,而它的整个丰富应该被封闭在室内。

《尽管如此:1900—1930年间的文章》(Trotzdem,1931),其中主要的文章有: ◆装饰与罪恶,1908;

1910年1月22日,路斯在维也纳文学与音乐学院以“装饰与罪恶”为主题作了演讲,1913年6月,这些演讲内容以“装饰与罪恶”为题目被译成法文,发表在《今日之书》上,1920年11月,被柯布西耶重新发表在《新精神》的创刊号上。

在文中,路斯指责他的同代人通过在家具、建筑和服装上使用装饰来掩盖他们文化和社会状况的贫庸;他提倡去除功能性物品的表面装饰,但赞同运用饰面原则进行功能性的深层次装饰; 路斯认为“我发现了下面这个事实并愿公之于众:文化的进化即等同于在日常生活物品中去除装饰”,并以此作为反对分离派的宣言。

在建筑层面,路斯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批判了分离派的建筑师和艺术家,认为分离派表面、肤浅的装饰风格正体现了文化的缺失。然而在反对分离派的表面装饰(ornament)的同时,他却又赞扬和提倡古典主义中蕴涵的几何性的深层装饰(decoration)。他认为前者只是瞬间的价值,而后者通过正确使用材料和古典法则赋予建筑更多内涵。

路斯还从服装的角度讨论了装饰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服装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表皮,它既不是完全的、人工个性的符号,也不是完全虚伪的装饰,它应该通过其严谨和简洁来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建筑学(Architecture,1910);

在文中,他对文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我所谓的文化,就是人的内在与外在世界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保证了理智的思考与行动。”

路斯一方面把服装与身体的关系作为其关于建筑饰面思考的原型,另一方面,还在更为直接的意义上把建筑与服装作出类比。他认为时装的产生不是基于一种社会生活的习俗与传统(convention),而是出于设计师或业主的奇异思想,是一种缺乏文化根基的虚浮变异。在这种对于服装与时装的区隔中,路斯事实上也暗示了风格这一概念其内涵的演变过程,即由18世纪及其以前的扎根于社会生活并与生产和制作方式的密切相关,而到19世纪的与社会生活相分离和割裂。为此,他同时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两种思潮相对抗:一是历史复古主义,二是以霍夫曼、奥尔布里奇为首的“分离派”的所谓个人独创性。

资料来源:

范路,“非先锋的先锋” (上、下)—阿道夫?路斯及其现代性研究,建筑师,2006.01/02; 史永高,建筑师路斯(上、下),建筑师,2006.01/02;

4.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1923)

[法]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著,1923年初版,1924年出版增订的第二版,此书是现代建筑民主与科学化的标志性的宣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版序言:

存在着一种新精神;这是建设的精神,由一个清晰的观念指导的综合的精神。 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 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

9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体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工程师的美学?建筑:

建筑是人的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工具是进步的直接而即时的表现;抛弃过时工具的行为是健康的标志,也是道德的标志。

工程师正在生产着建筑艺术,因为他们使用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来数学计算,他们的作品使我们感到和谐;因此,存在着一种工程师的美学。

建筑在它的领域中,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

我们有了新的观念和新的社会生活,但我们还没有使房屋适应这些新事物。 ◆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

建筑跟各种“风格”毫无关系;建筑以它的实在性触动最粗野的本能,以它的抽象性激发最高级的才能;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我们的眼睛是造来观看光线下的各种形式的;光和阴影显示形式:立方、圆锥、球、圆柱和方锥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象对我们来说是明确的、肯定的。

如今的工程师们不追求建筑的构思,只简简单单地顺从数学计算的结果和活的有机物的观念,他们使用了基本元素,并把它们按规则互相协调起来,在我们的心里引起了建筑的情感,从而使人类的作品与宇宙秩序共鸣。—北美的谷仓和工厂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特征。

要使表面适应功能的需要,就必须在加于表面之上的分划中寻找形式的显示线和母线;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韵律是从简单的或复杂的匀称中导出的平衡状态,或者是从精巧的均衡中导出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决定了结构美学中的革命,由于取消了坡顶,代之以平顶,钢筋混凝土导致了平面的美学;

“塔城”的概念:塔楼60层,220M高,间距250~300M,楼宽150~200M,塔楼建在园林和运动场之间,主要道路有架空路面,把低速交通、高速交通和超高速交通分开。 ◆基准线:

基准线从建筑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的一种手段,是反任意性的一个保证;选择基准线和它的表现方式,是建筑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量度和模数控制着人的建设工作,它带来了秩序;—模数进行度量和统一,基准线进行建造并诗人满意;

轴线、圆、直角等几何形式都是我们眼睛能够量度和认识的印象—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 基准线是精神领域里的满足,它导致探索精巧与和谐的比例,给作品以协调;

基准线带来了可感知的数学,它提供关于规则的有益的概念。选择一条基准线,就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基本几何性质,也因此决定了基本印象之一。 ◆视而不见的眼睛:

10

远洋轮船:

住宅是住人的机器; 飞机:

飞机是一个高度精选的产品;

飞机给我们的教益在左右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之中; 汽车:

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帕提农是精选了一个标准的结果。 ◆建筑:

罗马城的教益 平面的花活 精神的纯创造 ◆成批生产的住宅:

必须树立大批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建筑或者革命:

在工业的所有领域里,人们都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也创造了解决它们的整套工具。如果我们把这事实跟过去对照一下,这就是革命。在房屋建造业中,人们开始大批生产构件;根据新的经济需要,人们创造了细部构件和整体构件;在细部和整体上都做出了决定性的成就。如果我们把这事实跟过去对照一下,这就是企业的方法上和规模上的革命。过去的建筑史,经过多少个世纪,只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缓慢地演变,近五十年来,钢铁和水泥取得了成果,它们是结构的巨大力量的标志,是打破了常规惯例的一种建筑的标志。如果我们面对过去昂然挺立,我们会有把握地说,那些“风格”对我们已不复存在,一个当代的风格正在形成,这就是革命。

资料来源:

[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01,P253~265;

2.现代建筑的全球性影响及地方主义的兴起(1940年代~1960年代)

2.1.建筑实践:现代建筑的全球性影响

2.1.1.美洲:

美国:

1.路易斯?康(Louis Kahn, 1901~1974)

美国费城学派的精神领袖,出生于爱沙尼亚,1906年移民美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提倡“形式和秩序”、 “静谧与光明”,提出服务空间和使用空间的设计概念。 主要作品: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1950~1953);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楼(1957~1964);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 印度经济管理学院(1962~1974);

孟加拉国首都政府建筑群(1962~1974);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1966~1972);

11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心(1969~1974);

2.马歇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1902~)

出生于匈牙利,1924年毕业于包豪斯工艺艺术学院,1937年入美国籍,曾在包豪斯、欧洲、英国、哈佛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其作品功能组织简洁,空间构图雕塑化,多采用光滑与天然材料的组合,虚实对比强烈,发展了混凝土预制与现浇技术。

主要作品: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楼(1958);

明尼苏达州,圣约翰教堂(1960); 法国,IBM研究中心(1961);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1970);

3.菲利蒲?约翰逊 (Philip Johnson,1906~)

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192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古典文学学士学位。后现代建筑运动的积极鼓动者,曾是密斯的推崇者,透明的玻璃和强烈的光影效果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他设计的纽约电报电话公司大楼成为后现代建筑运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1978年获AIA金奖, 1979年获第一届普利策建筑奖。

主要作品: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与密斯合作,1954~1958);

耶鲁大学柯林地质学中心(1967); 休斯顿广场大楼(1976);

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 加利福尼亚,水晶教堂(1977~1980); 纽约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楼(1984);

4.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 1910~1961)

伊利尔?沙里宁之子,1923年随父母移居美国,1929至1930年在巴黎学习雕塑,后在耶鲁大学学习建筑,

主要作品:麻省理工学院克雷斯吉(Kresge)会堂和小教堂(1955);

威斯康星,战争纪念艺术博物馆(1957); 耶鲁大学室内溜冰场(1958);

耶鲁大学摩尔斯(Morse)学院和斯泰尔斯(Stiles)学院(1962); 纽约肯尼迪机场候机楼(1962);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1963);

纽约林肯中心剧场及戏剧图书博物馆(1964); 杰弗逊纪念拱门(1964);

5.山崎实(Minoru Yamasaki, 1912~1986)

生于西雅图,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崇尚建筑的结构美与技术美,在其出版的《建筑的生命力》(1979)一书中,提出:“我们的建筑要用技巧拉节省材料,要从结构要素的墙体和柱子的布局中寻找美观。”

主要作品: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联邦科学馆(1963);

底特律,密执安联合煤气公司办公楼(1963);

明尼阿波利斯,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办公楼(1964);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974);

6.贝聿铭 (Pei Ieoh Ming, 1917~)

出生于中国广州,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硕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