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淑岩的毕业论文完成稿(two)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盖淑岩的毕业论文完成稿(two)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陶渊明诗的审美特征

《逍遥游》中就曾经解释过解脱,人不因为外物质的存在而影响到内心世界的改变,对事物有看法,但是又要保持自我人格上的完整,把生活理想化,诗意化,对物质生活有太多的需求,对精神生活太过于执着,反而束缚其中不得其中的含义,不求甚解,反而更得到诗人的心意。其实在审美看来人的意识在实践生活中起作用,不一定都是积极向上的,它只是由主体发出的感觉倾向性对于客体的感受。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并不是一位真正脱离了现实的圣人,正如“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不求甚解的处世态度也许正是他人格可爱之处,超越了那个时代伟大之处。

(三)理性思索,进入无我之境

魏晋是一个搁置礼教,礼崩乐毁的,人人渴望回归内心,重觅自我的年代。由于本我觉醒产生的巨大张力,次生出企图超越现实制约的仙道文化和隐逸文化。

陶渊明不苟同世俗,甚至是格格不入。个性张扬与自我约束,突出了陶渊明的性情与傲骨。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这些都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利,志存隐逸,天资高洁的清雅冷暖相偕。理想的精神境界超越了现实社会具有的真实性,呈现一派安宁与恬静。理智、理性的思索使一个人的精神从世俗观念和事务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不作凡尘世物中为功名搏击的雄鹰,而去做在林中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小鸟,成为在池中欢快游弋的鱼儿,这种追求造就了陶渊明冲淡平和,天真自然的人生。诗人所要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的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情感性质的心境。因此诗人从其中把握了宇宙的无限生计,渗透了生命伦常的无奈,从而在钟情山水,隐逸田园的生活中得到了审美的愉悦。诗人抛弃了功利,从所谓的凡尘俗务中解脱出来,精神生活得到了超脱,享受到了生活带来的自由乐趣,从而使自己达到了“忘我”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成功的将精神的放纵与生存的理智进行了和谐的统一,让读者在欣赏他诗文时既欣赏到他放纵飙举的个性,也体味了他对生存深沉的哲学思考。

–12–

陶渊明诗的审美特征

结 论

陶渊明把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或感受生命的活力,或抒发一腔悲情,或唱出人生喟叹,或体味宇宙秩序;在田园间发现了自己恬淡自适的心境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心境、物境合二为一的物我两忘艺术境界里,追求静穆与淡泊。陶诗可谓诗坛上不可获得的瑰宝,陶渊明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境界,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也造就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13–

陶渊明诗的审美特征

注 释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②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2:98. ③ 吴云.陶渊明论稿[M].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1年4月. ④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⑤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

⑥ 杨德山.论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及田园诗的审美价值[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⑦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⑧ 马银化.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论陶渊明的自然人生[J].潍坊学院学报,2005(5). ⑨ 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

⑩ 于东新.陶渊明讲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2.

–14–

陶渊明诗的审美特征

参 考 文 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2:98.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杨德山.论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及田园诗的审美价值[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6] 马银化.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论陶渊明的自然人生[J].潍坊学院学报,2005(5). [7] 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

[8] 于东新.陶渊明讲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2. [9] 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1.

[10]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4 年1月. [11] 陶渊明讨论集[M].中华书局,北京,1961年5月.

[12]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中华书局,北京,1986年7月. [13] 陶渊明讨论集[M].中华书局,北京,1961年5月. [1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15] 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M].齐鲁书社,济南,2002年9月. [16] 吴云.陶渊明论稿[M].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1年4月. [17] 萧统.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 方东树.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

陶渊明诗的审美特征

致 谢

本毕业论文在立意、起笔及完稿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得益于我的指导老师杨荣祥教授的指导。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全体老师,感谢他们对于我在学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在写文献综述及论文格式修改等方面得到了王丹同学的鼎立帮助,她是我第二个要感谢的人。另外,在论文资料收集过程中我的同学王魏妍、陈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非常感激她们。

在杨老师和各位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论文顺利的写成了,感谢他们。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