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循环理论背景下的高职教育集群性探索.doc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超循环理论背景下的高职教育集群性探索.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超循环理论背景下的高职教育集群性探索

作者:邓重一 苏毅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2期

[摘要]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生物进化演变机理中研究得出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超循环是由循环组成的较高级的循环,说明了系统进化演变到每一个层次,不仅系统演化的个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其环境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它为高职教育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借助超循环理论来分析高职教育中自组织演化的超循环机理,探讨了高职教育集群性的内涵和特色,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启示性作用。

[关键词]超循环理论 自组织 高职教育 集群性

[作者简介]邓重一(1962- ),男,湖南宁远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信号处理、电磁兼容技术。(广东罗定5272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014-03 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外部经济、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与制约,这种内外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以及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紧缺决定了必须对高职教育系统进行整合。要通过对高职教育自身的内涵建设,并将高职系统置身于政府、企业和教育内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来优化教育结构,均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形成高职教育的整体优势及其持久效应。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似单位的密切联系以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为了形成高职教育整体优势,要对高职教育系统进行集群性聚合,形成专业群、校企群和学校群,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聚合的辐射效应、均衡效应和持久效应得以显现。超循环理论作为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是研究系统进化演变机理的科学,对高职教育系统的整合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宏观层面、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揭示高职教育集群进化动态演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开展的关键环节和突破思路。 一、超循环理论的含义

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 Theory)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是德国科学家M.艾肯于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研究结果中提炼出来的。它指出,在生命现象中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而基层的循环又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循环即超循环,还可组成再高层次的超循环。超循环系统是经循环联系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连接起来的系统,在此系统中,每一个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化帮助。超循环的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超循环结构演化的内部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自复制单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类似于基因突变;其次,超循环结构是由多组元耦合成的多层次系统,内部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混沌理论所指出的,内在随机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它给超循环结构施加了另一个内扰动。由此可见,超循环结构的演化,大体上与三个因素有关:复制误差、内在随机性和环境扰动。超循环结构只能在演化中存在,超循环结构存在、进化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以足够大的负熵流推动结构的新陈代谢;第二,以足够强的复制能力使系统信息得以积累、遗传;第三,以组元间足够强的功能耦合保证结构的存在和发展。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超循环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发展进化,否则,退化是不可避免的。该理论是关于生命起源的具体机制,包含着细致的、较为完整的自组织或一般进化机理。由低级到高级,循环依次划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复杂适应性系统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同样可应用在高职教育中,对高职教育管理超循环理论的探索是高职教育管理复杂适应性系统研究的新思路。在超循环理论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的深度及有效性表现为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交叉催化问题,它涵盖了研究催化的内生属性、选择催化的外生条件、培育交叉催化关系等主要层面。 二、高职教育集群的超循环运行机制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反应循环是一种反应序列,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其中任何一步的产物是先前某一步的反应物。催化循环是由简单的反应循环构成的,并相互联系形成二级循环网络。超循环是由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构成的高级化学反应循环,是一种由若干催化循环构成的高级循环。在超循环中,系统呈等级性循环发展,系统内每个元素既能自复制,又能对下一元素的产生提供催化作用,且各单元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机制,从而使系统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此外,系统通过各循环与发展相互联系和交互,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状态下,循环有获得自主性和方向性的能力。当今的中国高职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身对教育增长的极度渴求。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集群体,使集群体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集群体的创新,这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而又困难重重的任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作,集群体创新都要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高职教育集群的超循环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一是专业群的整合,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将多个专业有机地综合集成,整合成一批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设好专业梯队、优质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训基地,凸显核心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形成教学资源的优质群体。二是校企群的聚合,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产学研的实质性结合,形成产学资源的集合群体,就要组建高职教育集团。这种集团是学校和企业在更深层次上的合作,它是一种教育联合体,也是一种产学资源集合体,其实质是学校群与企业群的紧密结合。三是学校群的融合,高职教育只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促进相近地区或行业的高职院校之间、普通中等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并将自身有机地统一于整个国民教育的体系中,这样才能形成资源共享的教育群体。总之,要充分利用循环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采用促进交叉催化发生等重要手段与方法,发挥政府、企业和高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