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卫体工作以及文明小区的创建等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区服务融合到街政工作当中,融合到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当中,借助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1994年底,国家民政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澄清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重申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质、服务宗旨和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点。 1995年民政部又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社区示范活动。1998年4月,民政部发出文件,命名46个城区为首批“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民代表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改革方案,同年7月,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原来基层建设司的基础上建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将原来由社会福利司分管的社区服务工作职能划归该司,表明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政府专门管理职能。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国际老人年活动意见的通知》中对于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又给予充分肯定:“要组织机关干部、青年志愿者队伍和大、中、小学的学生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献爱心、送温暖、扶老助困活动,以体现党和政府及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社区志愿者活动是在民政部门直接指导下展开的,民政部门,特别是国家民政部充分肯定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倡导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者活动,但是民政部门对于志愿者的具体管理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如培训、管理、机制等。而且,与中国青年志愿者不同,民政系统至今没有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当然,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近提出,各类志愿人员参与环境保护对于提高全民族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给予提倡和支持,对于学校和群众性的环境保护活动应当给予支持和保护。

1999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根据这个规定,下岗职工从事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儿看护和教育服务、残疾儿童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和幼儿、学生接送、避孕节育咨询、优生优育优教咨询,可以在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方面享受税收优惠(《中国社会报》,1999年4月10日)。

2001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9号),对公益、救济捐助税前扣除问题作了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哮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助,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是指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设立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这一规定对于鼓励社会各界对非营利机构进行捐助,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将产生积极作用。(中国青年志愿者情况交流总第45期)

3.各社会团体的政策

北京、上海、南京、张家港、漳州等地的青年志愿者依托志愿服务站和服务基地(成人预备期服务基地)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青年志愿者行动已被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纳入到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城市等党政工作目标管理中,形成了各级党的地方组织和共青团组织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1997年7月,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部署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工作,各地的青年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成为最先参与的群体之一。

4.领导人的支持

领导人的支持虽然不是政策和法规,但是在中国,领导人对于某项群众性活动的倡导——号召、题词等,具有非常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历史上,学习雷锋运动,就是得力于毛泽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1996年7月26日,江泽民在唐山考察工作时,深刻阐明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意义和宗旨,指出这项活动体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表示对青年志愿者行动寄于厚望。1997年底与2000初,江泽民欣然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亲笔题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和对青年志愿者行动做出重要批示。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钱其琛、乔石、荣毅仁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参加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各地的党政领导对这项活动也给予了热情支持。

世界上已有美国、韩国、波兰、巴西、阿根廷等十几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志愿服务法律。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将志愿者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发展。

五、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区域比较[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社会转型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志愿服务的作用,并且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辽宁等省市率先尝试、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

(一)行政推广模式——北京

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配合共青团中央开展青年志愿服务,配合国家民政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伴随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办及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活动举办,民间组织志愿者和境外机构驻京办事处志愿队伍逐渐活跃。但是,在市委市政府尚未明确政策和措施之前,北京的志愿服务发展状况一般,落后于先进地区。然而,从2005年开始适应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事业的发展,建立“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并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组合各部委办局的力量。近年来,市委常委会多次会议讨论志愿服务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出席志愿服务活动,发表重要讲话,产生国际国内影响,也调动了北京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高涨热情。2005年6月5、6日,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等单位联合举办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暨“志愿服务与人文奥运”国际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祺,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出席活动;并且邀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总协调员莱德等出席;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邓朴方等出席。国内外重要人物高调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讲话,促使全社会都非常关注和重视志愿服务。从近年的发展看,北京市各级党和政府在推动志愿事业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政治高度、社会大局、国际大事的角度宣传和推广志愿服务,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取得快速的发展。

(二)文明影响模式——上海

上海市的志愿事业具有历史传统。近代青年基督教会的志愿者就在上海开始志愿服务,并且影响到其他社团组织的学习、模仿。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浦东新区建立后,大胆改革社会管理模式。其中,鼓励青年基督教会等民间组织、宗教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在吸收传统文明、近现代文明、西方文明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把志愿精神与城市文明的发展紧密结合,获得繁荣兴旺。1997年在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了“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活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成为构建和

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一个重要途径。”[4]特别是配合上海市举办“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志愿组织发出“与世界同行,做文明的上海人”等号召,鼓励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培育志愿精神,向全世界展示现代化上海的文明形象。在文明委的领导下,上海志愿事业获得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最活跃、最亮丽的队伍,以开展大型活动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援外志愿服务等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在访问老挝时接见上海青年志愿者队员时的讲话,成为激励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和奉献的重要源泉。上海社区志愿服务注重系统性和细致性,受到居民的广泛欢迎。上海慈善义工(志愿者)纵队及各分队的服务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社会反响强烈。总而言之,上海市的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社会精神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社会合作模式——广东

广东省是当代中国大陆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从1987年广州市诞生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经过20年历程,探索出特色道路。由于是自主探索、自由创新,就出现了多种分化局面。全国首先产生“志愿服务”与“义务工作”不同概念的就是广东[5],并且引起国内一些地区效仿。其实,两者都是来源于英文的Volunteer service,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不论是倡导“志愿服务”的广州、珠海、中山,还是倡导“义务工作”的深圳、南海、顺德,都更多强调其适合本地实情,受到群众欢迎。从调查数据看,接近半数的民众知道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诞生与广州市,并且以此为自豪,也乐意参加服务活动。

表三: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诞生于:

N % 项目

296 13.7 深圳

637 29.6 北京

908 42.2 广州

41 1.9 佛山

142 6.6 上海

130 6.0 其他

2154 100 合计

资料来源: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研究委员会2007年调查数据。

正因为广东省志愿服务的产生初期,动力就来自民间,所以在后来党和政府进行倡导、推动的时候,各种社会力量就积极合作,形成良好的关系。目前,广东省构建了“一委两会三中心”的体系,指导和支持各级志愿组织发展壮大。第一、广东省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由省委省政府成立的统筹领导机构,省委副书记任主任,省委常委、副省长任副主任,各厅局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共青团广东省委。第二、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这是凝聚各种志愿社团、志愿人员的联合性组织,提供沟通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第三、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这是由民间发起成立、政府注资支持的基金会,为各级志愿组织、各类志愿社团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第四、广东省志愿者事业指导中心。这是具体提供指导、咨询,帮助志愿社团开展服务的机构。第五、广东省志愿服务研究中心。这是凝聚专家学者资源,开展志愿服务研究,为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提供智力资源的机构。第六、广东省志愿服务培训中心。这是开展培训辅导活动,提高志愿者服务技巧,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机构。这样,在省级机构的统筹和推动下,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建立四级志愿组织网络。党政兴办的志愿社团、民间成立的志愿社团、境外机构进入的志愿队伍、公民自发的志愿群体,相互合作、共同服务,为广东省的繁荣富强和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帮助,产生良

好的效果。

(四)人性培育模式——浙江

受到广东、上海等地区的影响,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等进入21世纪就加快了发展志愿事业的步伐。其中,杭州市后来居上、独树一帜,成为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典范。胡锦涛同志在2001年5月视察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的社区时指出,“社区要建立两支队伍:一支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支是社区志愿者队伍。”[6]由此,杭州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并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市委市政府“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这项事业。随后,宁波、温州积极响应,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培育志愿服务力量,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因素。近年来,在总结各市经验的基础上,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建立“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推动全省的志愿事业发展。浙江的志愿服务体系,具有独特启迪:一是志愿服务与“生活品质”战略相结合。杭州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活品质”城市的战略,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体现了人性化的思维。志愿者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在日常化的服务中产生效果。二是志愿服务与人文要素相结合。浙江省具有浓厚的人文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怀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因素。志愿事业发掘和利用这些积极因素,让志愿者的服务温馨、温暖,特别具有“江南如春”的特色。三是照顾各层次、各类型群众参与志愿活动、享受志愿服务的需求,组建多种多样的服务团队。杭州市、宁波市、温州等深入社区,吸引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员,根据兴趣爱好建立各有特色的服务小组,与有需求的服务对象对接,开展富有成效的服务活动。总之,浙江省志愿组织发挥人文色彩浓厚、人性氛围浓厚的特点,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效果明显。

(五)优势转换模式——辽宁

辽宁省志愿事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也面临巨大的需求。一方面,作为产生“学雷锋、做好事”典型经验的地区,友爱互助、乐于助人成为社会各界的传统;另一方面,老工业基地转型,大量产业工人转岗和调整,度过难关的时候特别需要志愿者的帮助。为此,辽宁省志愿组织首先在沈阳等工业城市探索和创新,将对于工厂员工生活区的服务作为重点,开展帮助下岗工人掌握新技能的义务教育,开展帮助困难家庭子女助学活动,开展问寒问暖送温暖的活动。同时,在大连市积极探索慈善义工、慈善志愿者活动,根据城市转型需要,鼓励志愿者将慈善精神、公益精神传播到社区,让广大市民共同参与。还有,利用辽宁省的高校大学生多,青年志愿者力量雄厚的优势,发动青年志愿者深入城市社区、山区农村开展活动。一方面进行服务,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另一方面传播志愿文化,促进“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的拓展与创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基地的转型逐渐成功,庞大的产业工人也逐渐适应市场经济与商业社会,生活重新稳定和发展。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民众值得依赖的“好人”、“有心人”、“高尚的人”。

(六)内外互动模式——四川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南的内陆地区,既不同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不同于中外文化交往频繁的大城市,但是10多年来的志愿服务却异军突起,很有特色,引起全国的关注。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内外互动”:一方面,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等启动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以四川省为重点,并且通过四川辐射西南、西北地区。另一方面,美国、欧洲、亚洲的扶贫援助机构及志愿组织也以四川为重点,进行援助实验,逐渐向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辐射。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建立了“志愿者工作指导委员会”,成都市更是率先探索,发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郊外农村志愿服务、大学生扶贫支教志愿服务等,在全国产生较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