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分析作品(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散文阅读)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考点解读:

(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基本特征是:(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 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二)|主要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比兴手法、铺陈排比、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浪漫色彩、写实手法、直言其事、正反对比、设置背景突出主体,寓有理于无理等。

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情,直抒胸臆 ,情因景生,景因情异,

对于分析表现技法试题,我们要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1

(三)、设题角度:

1.作品浓烈的情感分析 2.作品如何进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的抒写 3.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运用手法的效果怎样

(四)主要题型: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采用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①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该文体的某一特征的;②分析作品或作品某一部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③判断对有关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二、例题讲解: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解题指导:

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三、巩固练习

2

1、(所选文段)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问: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取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

3

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附原文第五自然段: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丰子恺《杨柳》)

答案分析: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

(散文阅读)

三、巩固练习1、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来对“雨”进行描写。

解答这道题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审题不严谨,把“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也当作对“雨”进行描写的句子。其实不然,既然“雨声确实像音乐”,那么“隐身的乐手”就应该是指“大自然”。二是遗漏要点。容易遗漏“踩着雨的尾巴”这种拟物的修辞格。 第二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

解答这一步最常见的毛病是泛泛而谈,谈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比喻时要抓住两点:其一,这些比喻都是在描写雨的声音;其二,从声音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雨有时急有时缓。分析比拟时要清楚几个运用拟人、拟物修辞格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怀着满腔恶意”写出了雨势的急切,“倦怠了,撒手不干了”写雨势由急转缓渐渐停止,“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踩着雨的尾巴”说明雨已停止。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首先要明确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格的作用。比喻、拟人都能更形象、更生动地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其次,要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这种手法的作用。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如此细腻地描写“20年前的一场暴雨”?是因为作者要表达对这场雨的喜爱之情。文章结尾段写到,正是这场雨,使作者认识到“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并且说,“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

答:首先运用比喻,描写雨声:“清脆的铃铛般”“像音乐”“像鞭炮”。然后再运用比拟,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渐渐停息。作品通过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雨”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

2、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解析】在答题时,一定要避免“眼有单句,胸无全文”的通病,防止判断失误;另外,抓不住主要东西,语言概括不简明、不全面;不明考点、不懂术语、不知方法也是痛失分数的原因。所以,解答此题时,一定要问自己: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主旨是怎样得出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语言的表现力怎样?作用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阅读的规律,进而掌握答题的方法。

3、【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附( 人称类 )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