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doc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2、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1)大城市圈:由连片聚居5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2)城镇密集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3)城镇一级发展轴线:依托高级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沿线串联了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多数县城、县级市以及众多重点发展、促进发展的城镇。(4)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大型矿开发、大型水电站、基础工业等。

203、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1)区域中心城市:优势要尽量发挥,中心职能普遍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有较大的投入,使之由瓶颈向适度超前型方向发展。(2)区域副中心城市:在分担一部分中心城市职能,在地域上与中心城市有分割的吸引范围。(3)县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交通中心,起着承上启下作用。(4)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工贸城镇和旅游城镇。

204、区域环境: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按功能和性质分为自然区域环境、社会区域环境、农业区域环境、旅游区域环境。行政区域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小城镇及广大自然地域为腹地,共同组成一个多样性、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205、区域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实间上的合理安排。

206、区域环境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地域分割性:A、跨行政区的江河因行政分割而使流域的整体性遭到破坏;B、跨行政区的自然保护区、森林或水资源保护区、沙漠和草原区,因行政地域分割,造成管理上的困难。C、大气流动性特征造成污染物跨行政区的迁移;D、行政区域是坚持政治管理原则管理的具有边界的区域。(2)区域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应保证区域内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3)环境污染集中于行业和城镇。 207、区域环境规划特点和要求:(1)区域环境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结合区域特点,还应特别注意:A、注重宏观规划的合理性,将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相结合;B、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环境规划的方针。C、因地制宜原则;D、在突出重点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还应体现环保政策的延续性。(2)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资源配置、生产布局、产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3)区域社会要素分析:人口和社会意识。(4)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气象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生态状况分析、污染形势分析。 208、区域环境规划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1)准备阶段:A、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B、调查研究,弄清问题;C、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D、部署编制任务;(2)编制阶段:A、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B、环境预测;C、编制规划方案;D、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E、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F、完成规划文本。(3)报批阶段:完成审批,履行法律手续。

209、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2)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3)环境功能区划;(4)污染控制规划;(5)生态规划;(6)自然保护规划;(7)区域环境规划的措施与条件。

210、环境目标是为改善、管理、保护该区域的环境而设定的,拟在该规划期限内力求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包括战略目标、策略目标、规划目标。

211、环境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内容,要素特征和数量的表述。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针对性、超前性、可操作性。类型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指标、环境管理建设指标、环境投入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212、环境功能区: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

213、污染控制规划:又称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规划、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或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控制规划)

214、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与发展决策,合理布局和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业,以及住宅、行政和设施等,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最适当的配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城镇生态规划、农村生态规划、生态农业规划。 215、自然保护目标: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及生命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存自然历史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占有法定空间、具有特定自然保护任务、受法律保护的特殊环境实体。

216、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1)环境规划必须切实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3)环境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法律保证;(4)环境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行政管理、协调管理、监督管理。

217、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1)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A、定性预测法:以逻辑思维推理为基础,根据多年的环境监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运用经验等对未来环境状况做出定性描述和环境交叉影响分析,如专家预测法、特尔菲征询法、历史回顾法。B、定量预测技术:以统计学、运筹法、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通过辨识建立各种预测模型,用数学或物理模拟进行环境预测。如约束外推预测法、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决策树图预测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灰色系统预测法、箱式模型预测法。(2)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A、大气环境功能区划;B、水环境功能区划;C、声学环境功能区划;(3)总量控制技术:A、宏观总量控制模型;B、水域允许纳污量;C、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4)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A、线性规划法;B、整数规划法;C、离散规划模型。

人文地理补充

21、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22、人地关系模式图式(斯宾塞和托马斯):(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4)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23、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4、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指标有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25、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和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2)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3)四大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4)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黑龙江的瑷珲或黑河市到云南的腾冲)、集中于沿海、低地指向性。

26、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故土难离)和政治因素(战争、人口政策、国土开发)、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27、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指标有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等。

28、人口移动重要性:(1)引起区域之间人口的消长;(2)城镇化、都市化问题;(3)逆城市化现象;(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人口流动不仅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要加强管理。

29、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二战后特点:(1)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人口(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5)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美相反,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净迁入区。

30、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