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奶业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发达国家奶业发展趋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发达国家奶业发展趋势

日期:2013-08-16 14:42 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作者: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点击量:137次

一、奶牛养殖规模及产奶量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加大,牛场数量和奶牛养殖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单产水平不断上升,牛奶总产量保持着上升趋势。下面给出几个国家的典型发展趋势。

美国、加拿大:1961年美国有奶牛1724万头,总产奶量5701万吨,单产3307千克;2010年美国成年母牛数量进一步减少到911万头,成母牛单产达到9599千克。1990年美国的奶牛场数量为19.4万个,每个奶牛场存栏奶牛51头,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10年美国的奶牛场数量减少到5.31万个,减少了72.6%,而平均每个牛场饲养的成母牛头数却提高到172头,养殖规模增加了2.4倍。存栏数超过2000头的超大规模牛场数量增加幅度非常大,2001年时只占总牛场的0.3%,奶牛存栏和产奶量只占总数的12%和13%,但是到了2009年该规模牛场数量已经占总数的1%,奶牛存栏和产奶量分别占到了总数的30%和31%。加拿大泌乳牛头数从1961年的298.7万头降低到2010年的100.5万头,减少了66%;奶牛单产从1961年的不到3吨提升到2010年将近10吨,提高了194%。2002年加拿大奶牛场17931个,到了2011年奶牛场共12746个。伴随这些调整奶牛场的结构发生变化,农场数减少,奶牛场平均规模增加,从25年前的31头泌乳母牛上升到2004年的62头,2010年平均规模持续上升到72头。但相比于其他国家规模较小。

图1 美国奶牛存栏数量,牛奶总产量及单产变化(FAO) 图2 加拿大奶牛存栏、单产及总产奶量变化(FAO)

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放牧为主的国家:过去50年中,新西兰奶牛存栏呈稳步增长态势。1961年,全国成母牛存栏190万头,至2010年达到460万头,增长了2.4倍。过去30年中,新西兰奶牛养殖规模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奶牛场(牛群)数量减少,牛群平均头数增加。1978/79产奶季节,全国牛场(群)数量为17000个,至2008/09产奶季节降至11618个,减少了31.7%,同期牛场平均奶牛头数则由122头增至366头,增加了2倍。澳大利亚的成年奶牛存栏量在1961年至2011年这50年内基本处于下降阶段,由316万头左右减少到161万头,奶牛存栏量仍然一直在递减。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总产奶量基本处于增加的状态,1961年的总产奶量为627.7万吨,到2011年总产奶量为910.1万吨。奶牛的单产也在

逐年的增加,2011年度平均每头奶牛产奶5652.8升,平均每头比2009年多产

52.8升,而1961年平均每头奶牛产奶仅1985.136升。

图3 新西兰3奶牛群数和牛群平均规模变化情况(LIC官网) 图4 澳大利亚奶牛存栏、产奶量及牛场数量

欧盟: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管理水平提高,加之欧洲牛奶生产配额的限制,欧盟奶牛存栏量自配额条例实施以来减少了大约30%。德国牛群数量及奶牛场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农场奶牛养殖逐渐形成规模化,牛奶总产量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从1990年开始,德国的奶牛存栏数就开始显著减少,到2010奶牛场的数量下降为91550个,降幅为1.4%和15.2%。法国从1961年以来,奶牛养殖业经历了整体养殖规模下降,奶牛单产提高,牛总产量提升的过程。从1961年的平均2.67吨提升到了2010年的全国平均6.24吨。法国奶牛群体总存栏在过去50年中呈下降趋势(从714万头降低到373万头,减少了341万头,占1961年存栏的47.8%,年降低6.82万头)。英国奶牛存栏头数逐年降低,单产量明显增加,产奶总量总体平稳。1961至2010年间,英国奶牛存栏量从421.5万头下降到186.4万头,个体平均产奶量由2848公斤/头提高到7489公斤/头。虽然奶牛头数减少,但由于单头产奶量的提高,80年代以前牛奶总产量反而逐渐升高。

图5德国奶牛数量及每头奶牛平均产奶量(联邦统计局)

二、国外奶牛养殖模

发达国家的奶业一般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国外发达奶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奶业发展的不同模式:美国主要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加拿大通过配额制度、新西兰主要通过奶牛养殖企业参股的形式、澳大利亚以家庭牧场的加入合作社方式、欧盟等国也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经营。

美国的奶业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协会或合作社为支架,以公司化生产为枢纽,广泛吸收其他相关企业或组织来构建与运转的。农场主几乎全都参加或入股特定的生产合作社或行业协会。农场主是合作社股东,合作社又是公司股东,同时享受公司提供的服务,三者之间利益对接十分紧密,一方面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约束自身行为。有些合作社则直接创办加工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奶农的利益得到了更好保障。多数合作社为非上市公司,以做好产业,并将利益回馈所有股东。

加拿大对全国奶牛场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配额以乳脂为计算标准,乳脂配额价格为25000加元/千克。奶农的牛奶只能卖给各省牛奶销售委员会

(Provincial Milk Marketing Board(PMMB),PMMB再将原奶卖给乳品加工企业。生产不同产品(液态奶、酸奶、奶酪、奶粉等)的原奶的价格不一样,生产液态奶的价格最高,生产奶粉的价格最低。奶农必须获得配额才能进行牛奶生产,将奶农的牛奶生产量控制在配额范围内,是可确保市场的稳定以及奶农能获得平均利润。

新西兰由于奶牛、放牧地等投资较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因而缺少资本的农户或年轻人开始创业时投资奶牛养殖就十分困难。奶牛养殖参股制(Sharemilker)极大地促进了新西兰奶牛快速发展,如1972/73年参股制奶牛养殖企业占总数的32.4%,而1995/95年达到33.7%。奶牛养殖参股制一般是拥有奶牛场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农场主(也可能拥有部分奶牛)不直接参与奶牛场管理和经营活动,而是雇佣其他人员经营管理。受雇佣人员负责奶牛场日常经营和管理工作,其在牛场的劳动收入可投入牛场或者将机械设备等作为牛场投资,占有牛场一定比例的股份,比如29%或者50%等,从而逐渐与原农场主(土地和牛场基础设施拥有者)共同拥有奶牛场。在开始时,新西兰奶牛养殖参股形式一般是家庭成员(如儿子或女儿)或者亲戚在原有的奶牛场打工,其工资收入可以积累入股奶牛场,这样既学习了奶牛养殖经验,又积累了资本,到一定时间后(或一定奶牛头数后)

就可以再分出建立新的奶牛场。因此,在我国目前奶牛发展阶段,新西兰奶牛养殖参股制对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澳大利亚的农场大多以家庭牧场为主,以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为其经营管理模式。澳大利亚的奶业主要实行以牧场主自愿组成的奶牛合作社和各专业协会相结合的行业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已经形成了内部有机联系的产业组织制度结构,涵盖了奶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环节,一个农场主往往在不同的经营环节上同时参加几个不同的合作社,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合作社。例如,ADIC是澳大利亚奶业政策的最高协调者和提出者,致力于协调产业政策,在国内和国际上代表整个产业,包括奶农、奶产品加工企业和分销商。同时,面向奶农的组织涵盖了基层组织、州级组织(SDF)和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奶农联合会(ADF)三级。而各个合作社、专业化协会均有最高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组织之间联系紧密,保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共同发展。

欧盟等国: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祥地,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农业合作社遍布德国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在促进德国农村和地区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等方面发挥了个体农民和国家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和英国的奶业主要也是合作社组织经营。而目前在我国乳业体制的限制下,奶农、奶站及企业三方无法结合成一个利益整体,奶农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加之乳业利益分配不均,导致行业屡屡出现牛奶及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协调好“奶农——奶站——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向欧盟等国学习。 三、科技创新推动奶业产业化

奶业的发展需要有科技的支撑,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不可缺少的。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奶业快速发展都依托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奶业各环节在硬件设备、繁殖选育、营养、疾病控制、粪污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奶业生产。欧美等国奶业科技贡献率可达70%~80%的水平,而我国不足50%,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和人员培训。例如,法国奶农的背后有强大的科研体系支撑。如法国农科院,主要进行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还有与之相配套的一些实用技术的研究机构。对奶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教育普及也非常重视。在法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业者要有相关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比如奶农必须要有高中学历才可从事该行业工作,在行业中34%的从业者具有大学学历的,并且很多从业者以此为荣。在澳大利亚奶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澳大利亚的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民专业培训由各个综合大学,职业专科学校,函授教育机构完成。他们一方面接受政府的委托,从事某一方面农业技术研究和农场管理问题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可针对实际情况直接面向农场主进行服务。除了教育机构外,国际还设有各类研究机构,承担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和技术咨询与推广。他们紧密联系实际,与生产者签订合同,开展合作和研究工作,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生产。

第二,奶牛育种和繁殖技术大力发展。不断发展的系谱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测定)、种公牛后裔测定、杂交改良、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授精、性别控制、胚胎移植等繁育手段和技术大大缩短繁育进程,加快奶牛良种选育进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