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社会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类协调,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 第三类协调,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 2、社会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层次:

最基层的功能是普及社会基本知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 第二个层次的功能是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为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最高层次的功能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走过的是一条“之”字形的曲折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分为奠基、取消和复兴三个时期。

(1)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大体上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2)取消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列宁逝世后到50年代后期。

(3)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先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4、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为社会学这门学科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他们认为,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他们主张,应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把所有的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

第四,提出了改造社会的对策,主张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最后达到社会的解放。 5、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条渠道是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特别提到严复翻译并发表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题名为《群学肆言》。 第二条渠道是教会学校在中国开设社会学课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课,上海沪江大学设立社会学系等。

第三条渠道是大批中国学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 6、社会化的内容:(1)、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2)、社会规范社会化(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规矩和方式。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条令等。 (3)、社会角色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 (4)、政治社会化(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7、社会化的条件:

一、内在条件(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

1、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殊生理条件。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具有高度的特殊学习能力 4、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5、人的需要 二、外在条件(外部社会环境条件)

1、 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2、 学校是社会化的基地 3、 工作单位(劳动集体)是社会化的主要阵地 4、 同龄群体是社会化的榜样 5、 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催化剂 8、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

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人们在此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亦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知识和规范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学习得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是主动的再社会化。

另一种是指特殊的、带有高度强制性的社会化,它的教化对象是越轨者。

9、角色与地位的关系:角色与地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角色是角色地位的动态表现.角色地位则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一定的地位是一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象征,角色的行为则在为个体占据相应的地位创造条件。任何一个角色必定有一个相应的角色地位,而每一地位却往往要兼容多个角色。

10、角色协调的基本原则:(1)在特定情景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11、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人群的基本特征:

1、持续的互动。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 。

2、稳定的结构。社会群体的成员持续交往的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关系,产生出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

3、明确的认同。社会群体大都会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一分子的身份一致感和对群体的忠诚感。

12、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提供人的社会化场所。 第二,满足人的需要。

第三,实现社会目标。 第四,进行和增强社会整合。 1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1)规模较小,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和直接接触

(3)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互扮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人格

(4)成员交往的情感性 (5)群体成员替代的困难性 (6)初级社会群体凝聚力和持久性强 (7)群体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14、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

(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社会群体已解体。 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既有其消极的一面,又有其积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社会公平。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在传统社会中,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因此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就不能不引

起社会生活某些功能的紊乱。 15、家庭的功能:(1)满足性生活的功能;(2)繁衍和抚育后代的功能;(3)消费的功能 (4)赡养老人的功能 (5)休息、娱乐和感情交流的功能 。

16、社会组织的特点(1)社会组织具有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 (2)有一个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3)成员间奉行事本主义,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4)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可代替性强。 17、科层制其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18、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有:①非正式群体以满足群体成员个人的心理需要为目的,以私人之间的感情为纽带。②非正式群体一般没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有很强的凝聚力。③非正式群体成员以共同的心理需求和相似的心理特征为基础。④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着方便的信息沟通渠道,群体成员之间能经常交流感情。群体意识在交流中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自卫性和排他性。⑤非正式群体内部有一套见效快、约束力强的行为规范,群体的压力和群体行为规范对成员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使群体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⑥非正式群体中有自己的领袖人物, ⑦非正式群体有着很强的群体意识,对正式群体的作用是双重的。 19、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详见课本第73-74页)(1)非正式群体对于组织发展的影响 (2)非正式群体对于群体成员个人发展的影响

20、社会分层的根源(1) 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3)社会制度对社会分层有形成与扩大的作用

2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阶级理论。基本要点有: (1)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

(2)社会分层并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

(3)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 (4)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5)消除社会分层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2、马克思·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他确定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基本标准:财产、权力和声望。财产的差异产生了阶级;权力的差异产生了政党;而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这就是他的“三位—体”理论。

23、阶级分层与非阶级分层的关系(课本第85-86页) 首先,由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所以阶级分层反映社会本质上的差别或不平等,而非阶级分层则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映、补充和取决于这种本质上的差别或不平等。

其次,阶级分层与非阶级分层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再次,阶级分层与非阶级分层相互作用。

最后,在进行非阶级分层时,不仅不能脱离阶级分层,相反,必须以其为指导。 24、我国现阶段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变化是由于巨大的政治经济变动引起的剧烈社会分化的结果。其特点有二:

一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例如农村的亦工亦农阶层、个体工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城市的个体劳动者阶层、厂长经理阶层等; 二是阶层与阶级之间、阶层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随之阶层之间、阶层内部产生了些冲突与矛盾。 2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比较封闭的范围内生活,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新的机会不断出现,社会流动也频繁得多。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接受较好教育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

4、家庭背景

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5、社会网络资源

社会网理论对人们成功地获得更好的职业和地位给予了一种解释: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升迁和成功。 26、社区的构成要素有:

1、人口要素。作为社区主体的人口有两方面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即人口的规模。质的规定性,即人口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 2、地域要素。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3、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课本无此点内容)。它包括商业服务业系统、文化教育卫生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4、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不同特征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

5、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需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6、一定的地缘认同感。即有一定的社区意识,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归属感。

27、人们通常借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是城市社区的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规模方面;其次是根据经济角度,即社区中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划分应考虑到社会的异质性程度 。 28、城市社区的特征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职业具有多元性。 (2)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淡化,业缘关系强化。 (3)城市居民的组织化程度高。

(4)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5)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29、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

(1)自然起源。这是指一个农业家庭随着自然进化的过程而逐渐扩大为一个农村社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